Workflow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民日报·2025-11-11 08:23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 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力中创新最活跃、技术最前沿、前景最广阔的部分,其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3] - 2024年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活动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8%,在新能源汽车、第五代移动通信、清洁能源等领域具备国际领先能力[4]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大国博弈战略主动的内在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更多标志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5]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与产业载体 - 强化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需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以实现更多“从0到1”颠覆性突破[6][7] -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主要途径,需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8] -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传统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农业、工业、服务业均可通过科技赋能催生新质生产力[5]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向 - 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8] -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8] - 加快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以生产力“含绿量”提高经济发展“含金量”[9] 市场基础与要素配置 -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雄厚基础,超大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创造应用场景和分摊风险成本[10] - 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等新型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10] - 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激发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12] 企业主体作用与对外开放 -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战略支撑作用,强化创新发展导向,中央企业在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上要扛起“国家队”责任[16] -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优势,支持其提升创新能力,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16]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引导外资更好融入中国的创新和产业生态[17] 因地制宜发展要求 - 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14] -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科技资源丰富的地区要选好赛道培育新产业,工业优势强的地区要加快运用数智、绿色技术推动产业升级[15] - 因业分类施策,确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任务,加强产业、技术等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