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面发展,让孩子们脚下有力、眼里有光(总书记的关切·落地的回响)
人民日报·2025-11-12 06:40

政策导向 - 国家最高层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1] - “保障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被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政策层面持续提速[1][2]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教育部倡议“校内校外相结合,每天锻炼2小时”[3] 课程与课时改革 - 政策文件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3] - 吉林省一至二年级每周增加1节体育活动课,三至九年级每周增加2节体育活动课[3] - 多地试点将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北京市推广课间15分钟并推出“体育八条”等具体措施[3] 教学与技术融合 - 广东深圳市多区多校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堂,提供个性化体育教学[3] - 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针对学生薄弱体育项目进行分类组织、义务指导,帮助学生取得显著进步[4] 教育评价体系变革 - 体育地位提升始于教育评价改革,北京体育中考总分从40分提高到50分,过程性考核占20分[4] - 北京体育中考总分计划在2027年提到60分,2029年提到70分,强化体育在教育评估中的权重[4] 家庭与社会观念转变 - 家长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自主运动意识明显增强[4] - 政策举措从“百年大计”的时间轴出发,抓牢“双减”、防控近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30%[5] - 全社会正逐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支持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