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电商平台和商家在“双十一”期间采用多种价格欺诈手段,包括复杂优惠规则和“先涨后降”等老套路,以及突然停止补贴、默认不勾选消费券等新花样,损害消费者权益 [1] - 价格欺诈现象源于扭曲的竞争逻辑,销量排名和流量扶持导致“购物盛宴”沦为“流量战场”,部分商家为平衡成本与利润采取畸形选择 [2] - 彻底整治乱象需监管部门加强全链条防控,平台构建合理规则,商家将精力转向提升产品质量和优化售后服务 [2] 价格欺诈的具体表现 - 电商平台在“双十一”尾款通道开启仅1天后突然停止“限时补贴”,导致未付尾款商品价格“秒贵”数十元,品牌方和电商主播抱怨遭遇“背刺” [1] - 消费券默认不勾选,消费者在支付商品尾款后才发现未享受最优惠价格 [1] - 此前“锁定优惠”的预售方式,实付价格却比现货价格更高 [1] - 部分平台和商家通过“规则调整”等方式搞“价格欺诈”,除“先涨后降”老套路外,还出现诸多新花样 [1] 行业竞争生态与影响 - 销量排名成为平台分配资源的重要参考,流量扶持成为商家维持生存的“保命手段” [2] - “购物盛宴”沦为“流量战场”,价格欺诈成为部分商家平衡成本与利润的畸形选择 [2] - 长期而言,采取欺诈手段的商家会“玩崩”自身品牌口碑,诚信商家则因价格偏高而失去竞争力,陷入“随波逐流或被淘汰”的两难境地 [2] 监管与行业治理方向 - 多地市场监管局在“双十一”前发布消费提示,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绿色消费,以规避消费陷阱和网络纠纷 [2] - 仅靠提示不足以彻底整治价格欺诈,需监管部门加强全链条防控 [2] - 平台和商户必须改掉用“短期流量”砸“长期饭碗”的毛病,平台有责任构建更合理的优惠规则,商家需将精力放在提升产品质量和优化售后服务上 [2]
别让价格欺诈寒了消费者的心
新华网·2025-11-12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