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11’没便宜”上热搜 别让价格欺诈寒了消费者的心
新华网·2025-11-12 13:10

平台与商家价格策略 - 部分平台和商家在“双十一”期间通过“规则调整”等方式进行价格欺诈,包括“先涨后降”等老套路以及诸多新花样 [1] - 有电商平台在尾款通道开启仅1天后突然停止“限时补贴”,导致未付尾款商品价格瞬间上涨数十元 [1] - 消费券默认不勾选,消费者在支付尾款后才发现未享受最优惠价格,此前“锁定优惠”的预售方式实付价却高于现货 [1] 行业竞争逻辑与影响 - 价格欺诈现象源于行业竞争逻辑扭曲,销量排名成为平台分配资源的重要参考,流量扶持成为商家的关键生存手段 [2] - “购物盛宴”沦为“流量战场”,价格欺诈成为部分商家平衡成本与利润的畸形选择 [2] - 长此以往,涉事商家将损害自身品牌口碑,而诚信商家可能因价格偏高失去竞争力,陷入两难境地 [2] 行业监管与治理方向 - 多地市场监管局在“双十一”前发布消费提示,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绿色消费,以规避消费陷阱 [2] - 彻底整治价格欺诈需加强全链条防控,平台和商户必须改变用“短期流量”损害“长期饭碗”的做法 [2] - 平台有责任构建更合理的优惠规则,让消费者清晰易懂,商家应更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和优化售后服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