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转型战略 - 中国178家国家高新区正处于从“产业集聚”向“创新策源”的关键转型期,目标是增强技术策源、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功能[3] - 国家高新区贡献了全国14.3%的GDP,集聚了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的独角兽企业[3] - 创新型产业集群中,有151个位于国家高新区,占比近八成,使其成为重要载体[3] 当前挑战与问题 - 创新型产业集群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产业链协同需优化等问题[3] - 东部集群数量较多,西部和东北部集群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产业同质化现象仍然存在[3] - 园区之间的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需通过功能再造和能级提升来应对[4] 地方高新区产业布局案例 - 苏州高新区重点培育新能源、光子、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在光子产业已集聚300多家企业,产值近900亿元,并配套“高光20条”政策和百亿基金支持[5] - 石家庄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000亿元,在研新药超过500个,并重点孵化新一代疫苗、细胞与基因治疗和麻精特药三个新赛道[7] - 雄安新区空天信息领域已集聚60家上下游企业,初步构建卫星互联网产业链[7] - 武汉东湖高新区聚集光电子器件企业超过200家,成功研制全国首款800G硅光模块[7] 创新生态与治理机制 - 高新区需从“大而全”的产业聚集转向“高精尖新”的产业集群,并从单一工业园区的“房东”模式升级为“房东、股东、管家”的模式[8] - 建议构建“原始创新—技术转化—产业放大”的全链条生态,强化原始创新供给并共建中试平台[8] - 威海高新区采取“链主+链长+专班”三位一体的产业推进机制,政府出产业引导基金联合企业成立产业基金[8] - 长沙高新区通过“链长+理事长+会长+校长+行长”的“五长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实现“五链融合”[9] 科技金融与创新投入 - 苏州高新区打造“金摇篮”服务品牌,做好“投-贷-保”三篇文章,石家庄高新区构建了包括概念验证基金、中试转化基金等在内的完整基金体系[9] - 武汉东湖高新区每年拿出财政资金的35%支持创新,打造了1家国家实验室、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10多个高水平国家重点实验室[9] - 该区通过建设“科创供应链平台”,聚集了省内外企业11万多家,撮合供需对接约1.2万项[9] 未来发展方向 - 未来应从三个维度推进升级:明确产业集群定位发展(知识的知)、完善治理管理体系(治理的治)、建立全国统一的综合性大数据赋能平台(智能的智)[10] -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高新区带来构建基于AI的知识积累体系的机会,可构建更先进的产业集群发展新理论[4]
升级!178家国家高新区开启关键转型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11-12 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