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活动规模与成果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集中展示文艺事业发展丰硕成果,包括100余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70余个群众文艺作品以及千余件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佳作联袂展出 [2] - 第十八届文华奖揭晓15部作品获文华剧目奖、15部作品获文华节目奖,作为专业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发挥繁荣创作培育人才作用 [3] - 全国群众文化机构2024年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440万场服务22亿人次,举办"村晚"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 [8] 文艺创作趋势与特点 - 文艺作品聚焦时代主题植根火热生活,以路桥建筑工人采茶姑娘等普通劳动者为表现主体,通过艺术视角造型语言展现社会发展生活变迁 [3] - 文华奖将参评剧目首演时间从近5年延长至近10年,鼓励文艺工作者沉潜内心精益求精投入创作,舞剧《醒·狮》经历两年多南拳武术实训并持续打磨 [3] - 文华奖评审提高演出场次要求,戏曲舞剧作品演出场次不少于20场且年均不少于10场,鼓励常态化演出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 [4] 优秀作品市场表现 - 民族舞剧《红楼梦》巡演41座城市演出超400场吸引近60万观众,创下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盛况 [4] - 文华节目奖设立让更多基层院团在国家级舞台展现,小制作作品方便根据演出场地灵活调整更容易走到群众身边 [4] - 婺剧《三打白骨精》融合传统戏曲与现代表达,借鉴川剧变脸技巧并使用无人机点缀舞台使经典故事焕发新活力 [4] 群众文艺发展 - 群星奖作为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体现群众创群众演主题,作品凝结平凡生活艺术化表达承载群众质朴情感 [5][6] - 音乐作品《快乐那达慕》融合呼麦马头琴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等传统元素,演员队伍包括学生牧民基层文艺工作者 [6] - 群口快板《风火山》主创受青藏铁路建设者纪实视频启发,创新使用拆唱表演手段在保留曲艺特色同时增强可看性 [7] 文化艺术与旅游消费融合 - 艺术节期间重庆片区文华奖参评剧目和节目组合累计演出54场吸引近5万人次观众,平均上座率超93%有效拉动跨城交通住宿餐饮相关消费 [9] - 川渝两地携手推出100个特色文旅场景涵盖夜游文博科技艺术等领域,形成观演+旅行沉浸式消费体验 [10] - 艺术节创新运用VR AI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新场景,智慧型中国乐器博物馆通过VR设备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敲击编钟 [10] 科技赋能艺术与新消费业态 - "新韵重庆"无人机灯光秀使用5000架无人机以夜空为幕将文化元素化为光影画卷,自常态化展演以来核心观演区餐饮满客率超70%并提升商圈夜间销售额 [11] - 艺术与科技融合培育出受年轻人青睐消费新业态,从为一部剧赴一座城到一张票根串联消费链,艺术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激活城市发展动能 [11]
新华全媒头条|永不落幕的全民艺术盛会——从中国艺术节看大众文艺新气象
新华社·2025-11-12 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