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系统阐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一理念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从政履职的重要准则,强调其植根于理论、文化、历史与时代的四重逻辑[2] - 文章指出走好这条人间正道的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6] - 文章提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员干部需以政治引领、正确政绩观、民生温度、实干实绩和铁规铁纪来担当使命,当好行动派和实干家[11] 理念的四重逻辑基础 -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理念的理论根基,科学回答了“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的根本问题,要求将“人民主体地位”从理论原则转化为生动实践[2] - 文化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理念的文化源泉,共产党人批判继承了“勤政爱民”的为官伦理,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3] - 历史逻辑: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是理念的历史自觉,从革命时期到新时代,“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一以贯之,例如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将理念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实践高度[4] - 时代逻辑: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理念的时代呼唤,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胸怀“国之大者”,树立正确政绩观,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5] 践行理念的关键要求 - 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是具体认识和行动,也是一生一世的政治坚守,例如谷文昌即便身处逆境仍带领群众建水库、促生产[7] - 心中有民:必须始终以群众需要为工作导向,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例如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谷文昌以“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为信条[8] - 心中有责:担当作为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体现为破解改革发展难题、解决民生急难愁盼,例如高德荣带领乡亲改变家乡面貌,廖俊波为地方发展注入新活力[9] - 心中有戒: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例如焦裕禄起草“干部十不准”,谷文昌严拒亲属搞特殊化,调离时仅带走自购树苗[10]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路径 - 以政治引领校准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能力,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11] - 以正确政绩观夯实根基:需要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久久为功、接续奋斗,锚定目标持续发力,聚焦难题破解矛盾,力戒急功近利[12][13] - 以民生温度检验成色:民生是现代化的最终检验,例如漳州市努力补齐“民生六位”短板,通过具体举措将职责使命落细为可感可及的民生温度[13] - 以实干实绩担当使命:面对矛盾风险挑战,需以更强担当、更硬作风把蓝图变现实,例如漳州市以百亿级项目为龙头打造支柱产业,推动核电站等项目[14] - 以铁规铁纪护航进程:纪律严明是重要保障,需要党员干部严守纪律规矩,持续优化政治生态,为伟大事业提供坚实支撑[15]
走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人间正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2025-11-13 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