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停摆事件概述 - 美国国会众议院于11月12日以222票支持、209票反对通过一项联邦政府临时拨款法案,总统特朗普当晚签署成法,结束了持续43天的美国联邦政府史上最长“停摆”[1] - 此次停摆始于10月1日,因参议院未能在政府资金耗尽前通过新的临时拨款法案,此后参议院对该法案进行了14轮投票均未通过[2] 两党分歧与妥协 - 停摆的表面原因是两党在医保福利支出问题上分歧严重,深层原因在于双方都想借停摆推进各自政治议程[2] - 特朗普政府将停摆视为实现其“精简政府”目标的工具,并借此削减民主党主政州的联邦资金[2] - 民主党则借机展现反抗姿态、强化党内凝聚力,试图提振下滑的支持率[2] - 在11月10日晚的参议院投票中,多名民主党参议员“倒戈”投下赞成票,法案得以进入众议院投票[2] - 民主党最终选择放弃利用联邦政府停摆强迫共和党作出让步,是在权衡现实可得利益与继续停摆造成的社会政治成本后作出的选择[3] 停摆的政治影响 - 此次停摆对两党而言是“两败俱伤”,双方围绕医保福利的分歧并未得到解决[4] - 民主党延长医保补贴的核心诉求未得到满足,作为协议的一部分,共和党承诺最迟在12月第二周就延长即将到期的《平价医疗法案》加强型补贴进行投票[6] - 多家民调显示美国民众认为共和党应为停摆负更多责任,特朗普承认停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本月初共和党在多场地方选举中失利的重要原因[6] 治理失序与未来风险 - 两党达成的临时拨款法案将按现有水平为大部分联邦机构提供资金至2026年1月30日,这意味着两个多月后因财政僵局导致的停摆危机可能重演[7] - 自1980年以来美国已出现15次联邦政府停摆,近年来停摆的绝对次数不多但多次出现险象环生的危机[7] - 频繁停摆的症结在于制度缺陷和治理失序,政治极化给经济民生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导致公众对政府的运行和效率逐渐失去信心[7][8]
国际观察丨美国从最长“停摆”走向下次“停摆”
新华网·2025-11-14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