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罕见遗传代谢病患者的“救命餐”
人民日报·2025-11-14 15:29
遗传代谢病概述 - 罕见遗传代谢病是身体处理特定营养素能力失效的疾病,日常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对患者可能如同毒药[1] -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典型遗传代谢病,属常见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约为1.2万分之一[1] - 患者因体内缺乏分解苯丙氨酸的酶,导致该成分堆积并损伤大脑及器官,引发智力发育迟缓和癫痫等后果[1][2] 疾病症状与诊断 - 苯丙酮尿症患者多在婴儿期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表现为生长缓慢[2] - 未治疗患儿会出现呕吐、嗜睡、发育迟缓、皮肤问题以及尿液和汗液带鼠尿味等症状[2] - 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至7天内需采集足跟血进行苯丙酮尿症筛查,以实现早发现和早诊断[2] 治疗与干预策略 - 应对苯丙酮尿症的最佳方法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期规范治疗可使患儿智力接近正常人水平[2] - 饮食干预是关键,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含苯丙氨酸的奶粉或蛋白粉,并搭配低蛋白质米面及蔬果[2] - 需持续监测血液中苯丙氨酸水平以调整饮食,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同时防止有害成分堆积[2] 特医食品行业与监管 -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特医食品)是遗传代谢病患者的“精准定制”食品和关键补给[3] - 特医食品需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严格审核,包括材料审查、生产核查和产品检验才能上市[3] - 修订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增加了“代谢障碍氨基酸(或肽)组件”类别,丰富了市场品类[4] - 特医食品对患者而言不仅是食物,更是“救命餐”,上市前后的严格监管为其使用提供了安全防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