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积极发挥票据功能作用,助力“十五五”制造业发展
证券时报网·2025-11-14 21:23

制造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目标 -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和命脉,其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1][2] - 根据"十五五"规划建议(2026—2030年),中国将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2] - 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与世界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1] 票据市场服务制造业的现状 - 2024年全国累计开具承兑汇票38万亿元,其中制造业为11.7万亿元,连续多年呈现提升趋势[3] - 2024年制造业票据签发背书量占比持续超过30%,位居行业第二,全国贴现额为31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为8.9万亿元,占比29%[2][3] - 2024年6月全市场签发票据的中小微企业10.7万家,占全部签发企业93.2%,签票发生额2.4万亿元,占全部签票企业69.8%[3] 票据作为融资工具的优势 - 票据具有支付结算和扩张信用的融资功能,电子票据最长期限达到一年,并可自主约定到期期限,与中小制造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十分契合[4] - 相对于银行贷款,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完善,通过企业网银签发、流转非常便捷,融资成本显著低于同期限的贷款成本[4][6] - 票据的到期兑付具有自偿性特征,依托于上下游的真实贸易背景,银行可灵活调整、控制信用敞口比例[4] 票据在特定制造业领域的应用 - 票据是支持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汽车制造等前十二大制造业子行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其期限、票面金额可灵活匹配企业回款周期[7] - 适度使用承兑汇票作为贸易结算方式,可以减少对制造业企业的资金占用,扩张商业信用以实现高质量发展[7] - 制造业企业可利用"票据池"或"资产池"服务,把流动性较差的票据转换成银行承兑的票据,提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资产的流动性[6] 应收账款票据化与供应链金融 - 制造业企业账期普遍偏长,应收账款占资产总额比例高,导致短期流动性紧张,商业汇票具有法律体系完善、全流程电子化操作的优势[8] - 供应链票据平台依托ECDS系统,为企业提供电子商业汇票的签发、承兑、背书等功能,为票据标准化做铺垫[9] - 金融机构可提高对优质核心制造业企业的授信敞口,研究针对供应链票据融资的服务方案,提高普及程度和流转效率[9] 绿色票据与政策支持 - 绿色票据属于绿色金融的一部分,可服务于"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制造业企业,央行、商业银行可加大对其承兑、贴现、再贴现的支持力度[10][11] - 再贴现是央行调节信贷结构的工具之一,可考虑扩大操作规模并调整利率,优先选择制造业企业的票据作为操作前提[14] - 商业银行可适度降低承兑保证金比例,减免手续费,政府担保机构可提高风险容忍度,以支持制造业企业[12] 科技赋能与效率提升 -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提供个性化数字票据解决方案,打破地域限制,降低企业交易成本[15] - 商业银行可开发票据秒贴系统,提高放款效率,优化制造业企业用票体验,让贴现利率向同期限货币市场利率靠拢[13][15] - 数字票据可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完善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商业信用生态,推动社会信用良性发展[15] 风险管控与信用建设 - 金融机构需坚持审慎经营理念,坚持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能力相适应,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16] - 授信审批部门需做好制造业企业签发的电子商业汇票的票据评级工作,重点考察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16] - 可建立制造业企业白名单数据库,确定授信额度并实时监控,利用人行征信系统排摸企业在他行授信使用情况[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