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物修缮,研究工作贯穿始终(传承之光)
人民日报·2025-11-15 06:03

文章核心观点 - 南禅寺大殿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其1970年代的修缮工程是“研究性修缮”的典范,体现了文物保护工作认知不断深化、严谨审慎的态度[4][6][9] 南禅寺大殿的历史与价值 - 南禅寺大殿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比佛光寺早75年[4] - 建筑于1953年被发现时已残毁严重,1966年邢台大地震使其受到严重冲击[4] 修缮工程的时间线与启动 - 1954年新中国第一代古建保护专家祁英涛完成勘查报告和修复草案,但工程未实施[4] - 修缮工程于1972年再次提上日程,1974年开始全面翻修复原,1975年8月完工,至2025年恰逢修复完工50年[4] 修缮理念的演变与决策 - 1954年草案遵循“现状整修”思想,而1974年方案采取“落架重修”方式,反映了20年间建筑状况变化及保护理念的碰撞[4][6] - 在确定方案时,专家们持严谨态度,强调“无十分把握时,不要轻易更动现状”和“多做研究,方能做最后决定”[5][6] - 1974年维修工程特别强调保证主体结构式样尺度不变,并尽量保留原有构件[6] 关键修缮技术细节与研究过程 - 对于大殿出檐长度,通过文献研究、同期建筑对比、现场勘测及考古发现反复推敲,最终明确出檐长度为234厘米[7] - 在屋架维修中,通过力学计算和现场模拟实验,取消了并无榫卯连接的侏儒柱一组构件,恢复唐代原样,并增加钢筋拉杆以保证结构可靠[8] - 瓦饰“鸱尾”的样式选择存在争议,最终实施参照了渤海国上京的鸱尾式样,但专家意见包括参照日本唐招提寺样式等不同观点[8][9] - 其他构件维修采用铁活连接、钢管柱拼合、环氧树脂灌缝等方法,使绝大部分原有构件得以保存[9] 研究性修缮的方法与影响 - 从溯源研究、勘测研究到工程实证研究,研究工作贯穿南禅寺大殿维修全过程[9] - 专家参与工程实施全过程,对未预见部位重新研究,对措施进行补充完善,体现了“研究性修缮”的特点[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