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赛事重塑湾区时空版图——来自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报道
中国经济网·2025-11-16 07:12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升级 -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香港至珠海、澳门的车程大大缩短,旅客通关时间在30秒内完成[2] -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后,跨境客流已超1亿人次,日均开行跨境列车增至190列,最短发车间隔压缩至5分钟[6] - 深中通道使深圳与中山之间的车程从2小时缩短到30分钟,物流成本降低20%,并推动“深中通办”事项增至700多项[7] 通关便利化与政策创新 - 十五运会期间实现“无感通关”,运动员凭借“人脸识别+手环定位”技术流畅完成跨境赛程[1] - 香港为访港旅客开通全程容貌识别通关,全程仅需约7秒,并在4个指定口岸设立16条专用通道[3] - “粤车南下”和“港车北上”政策优化,预计惠及超过10万辆符合资格车辆,海关备案手续实现无纸化[3] 多式联运与智慧出行发展 - 香港国际机场建造首个24小时全自动化转机停车场,设有1800个自动化停车位,并已在大湾区布局32个城市候机楼[4] - 广深城际铁路时速从160公里提升至200公里,广深港高铁优化“公交化”运营服务,助力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形成[5] - 前10个月黄埔大桥等5条跨江跨海通道车流总量达1.37亿车次,其中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在10月7日车流量同比增幅分别达55.97%和27.03%[7] 未来产业与科技应用场景 - 广汽集团多旋翼飞行汽车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量产,复合翼飞行汽车目标在2027年于2至3座城市推出示范运行方案,以构建“大湾区40分钟生活圈”[8] - 广州将依托亿航智能、文远知行、广汽埃安等企业,在南沙、番禺等区域加快未来出行场景落地,打造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9] - 全运会作为“超级场景”,推动自动驾驶、低空出行等技术从“赛事应用”向“城市服务”转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