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长三角产业创新文脉“密码”——解放日报第83届文化讲坛侧记
解放日报·2025-11-16 08:04
文化融合与创新动力 - 江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和近代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断融合发展[2] - 在现代传媒发达背景下,江南文化将继续通过人际交流与合作实现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2] - 以上海为例,大量来自苏浙皖的移民带来财富和人力资源,石库门建筑是文化融合的典型产物[2] 长三角区域协同优势 - 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特有都市圈群落,包括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3]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串联上海、苏锡常、南京三个都市圈,具备显著经济互补性,上海服务业与科创优势突出,江苏制造业实力强劲[3] - 南京都市圈具有跨行政区划特点,辐射范围涵盖镇江、扬州、滁州、马鞍山乃至合肥[3] 文化IP产业化实践 - "苏超"体育赛事成功实现文化破圈,将楚汉相争、花果山美猴王、水漫金山等地方文化IP融入足球叙事[4] - 通过全民共创模式重构城市文化传播逻辑,政府、媒体与社会力量共同构建参与舆论生态[4] - 未来将通过出版书籍、开发文创产品与非遗衍生品续航IP热度,将赛事融入城市发展[4] 产业创新带战略规划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战略定位为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中国沿海发展轴线协同发展典范[5] - 总体目标是将传统交通与经济走廊升级为创新活力充沛、要素配置高效、产业高端互联的黄金走廊[5] - 建议将普陀区打造成上海与苏州经济结合的纽带,并挖掘自身文化资源提升区域形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