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十五五”规划定位 - 会议为未来5年发展定方向、绘蓝图、明目标,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动员和总部署 [1] -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制定和实施3个五年规划 [3]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3][4] 五年规划体系的特点与意义 - 中国规划已成为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国家规划体系 [2] - 规划具有强烈连续性,如同高速公路里程碑,前后相继推进“两个一百年”目标 [2] - 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2][17] 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应对全球体系变革的战略选择,通过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话语权 [6] - 对外开放是驱动国内深层改革的核心引擎,可突破路径依赖,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环境 [7] - 通过制度型开放推动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7] 北京在对外开放中的角色 - 北京服务业占比85%,总部经济特征突出,成为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 [8] - 北京承担对接国际规则、配置全球资源的战略引领角色,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平台 [8] - 面向“十五五”,北京将通过制度创新、平台集聚和服务业开放三大优势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示范窗口 [8] 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 - 巩固提升京津冀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需加大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 [9] - 优化区域创新空间布局,打造以北京为中心,中关村、天津滨海高新区、雄安新区为节点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9] -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9] 首都文化高质量发展 - “十五五”时期需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高举思想旗帜,提炼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理论成果 [10] - 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探索文物“数字永生”和“活起来”的北京模式,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融合 [11] - 文化建设要回应时代需求,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增强文化自信 [11][12] 战略思维在“十五五”规划中的应用 - 规划具有长远视野,从未来25年看5年,提出由解决“卡脖子”问题转向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12][13] - 规划具有宽广视野,在中国全局和世界全局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3] - 规划具有系统思维,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 [14] 财税改革优化路径 - “十五五”时期需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现代税收制度、预算制度和财政体制 [15] - 财政政策重点从收支平衡转向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惠民生的动态平衡 [15] -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 [16] 教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 -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促进思政课堂和社会课堂融合,构建“五育并举”思政体系 [21] - 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21] - 教育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需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22]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11-17 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