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钍矿‌行业发展现状、进出口情况、需求市场、重点企业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技术突破驱动产业升级,钍基熔盐堆引领核电新格局[图]
产业信息网·2025-11-17 09:08

钍矿资源核心优势 - 能量密度极高,1吨钍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00吨铀或350万吨煤炭,单块拳头大小的钍金属可满足伦敦一周供电需求 [3] - 安全性能优异,作为核燃料时产生的高放射性核废料仅为铀基反应堆的10%,毒性衰减周期从数万年缩短至300年 [3] - 开采成本低廉,作为稀土开采伴生矿,无需单独勘探,提取成本仅为铀矿的1/10 [3] 中国钍矿资源与技术现状 - 中国已探明钍工业储量达28.7万吨,居世界第二,其中白云鄂博矿区储量超22万吨,占全国总量四分之三以上,主东矿钍氧化物远景储量预计超30万吨 [4] - 技术实现全球颠覆性突破,甘肃武威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是全球唯一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首次成功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 [4] - 该反应堆采用无水冷却、常压工作技术路线,摆脱对大型水源依赖,输出温度高达700℃,可提升发电效率并拓展至高温制氢等多元应用场景 [4] 中国钍矿进出口贸易格局 - 行业贸易呈显著"净进口"格局,2025年1-9月钍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达4.68万吨,同比增长24.67% [6] - 进口来源地呈现"多元化布局、核心国集中"特点,尼日利亚是核心进口来源国,2025年1-9月进口量2.08万吨,进口金额7.26亿元,进口量和金额占比分别高达44.38%和64.65% [6] - 进口单价整体震荡上行,从2020年0.83万元/吨起步,2022年冲高至3.13万元/吨峰值,2025年1-9月单价为2.40万元/吨,较2024年同期增长18.72% [8] 钍基熔盐堆技术价值 - 钍基熔盐堆具备无水冷却、常压运行特点,突破传统核电对大型水体依赖,可在干旱内陆地区灵活部署 [11] - 核废料量仅为传统技术的千分之一,能提供24小时稳定电力,弥补风电、光伏间歇性供电不足 [11] - 采用液态燃料和常压设计,具备固有安全性,从根本上杜绝堆芯熔毁风险,核废料毒性衰减周期大幅缩短 [11] 中国核电产业发展与需求 - 核电是实现"双碳"目标关键支撑,2024年中国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1.26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34亿吨 [13] - 截至2024年底,商运核电机组达57台,总装机容量5976万千瓦,规模居全球第三,全年发电量4447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4.72% [13] - 预计到2030年在运核电装机规模将跃居世界首位,2040年装机有望突破2亿千瓦,发电量占比提升至约10%,为钍矿行业提供明确战略窗口 [13] 行业企业竞争格局 - 上游资源端呈现垄断格局,包钢股份掌控白云鄂博矿区75%以上钍资源,依托稀土伴生开采实现低成本高纯度钍提取 [14] - 中游材料与设备端技术壁垒高,华菱钢铁、久立特材垄断堆用核电钢、高温镍基合金管等关键材料供应,上海电气、宝色股份、东方电气等主导核心设备研发 [14] - 下游工程与应用端由上海建工、中国核建凭借实验堆建设经验锁定示范堆订单,整体形成"资源-技术-应用"全链条自主可控国产化布局 [14][15]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化进程,发展重点将集中于攻克百兆瓦级示范堆的工程化技术难题,推动反应堆系统集成优化与关键材料装备耐久性提升 [15] - 产业链深度协同与创新生态构建,上游钍资源依托现有稀土开采体系实现综合回收,中游催生对特种材料及核心装备巨大需求,下游构建"多能互补"低碳复合能源系统 [16] - 应用场景多元化驱动战略转型,钍基熔盐堆将深入内陆及干旱地区提供基荷电力,并拓展工业供热、高温制氢等非电领域,将资源禀赋转化为能源自主权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