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存储芯片价格自2025年第二季度起出现非线性暴涨,DRAM与NAND价格在部分细分市场增长数倍 [1] - 价格上涨由AI加速器对高带宽内存的强劲需求驱动,导致存储巨头将产能转向利润更高的HBM,造成传统PC用存储供给趋紧 [1] - 存储成本上涨正重塑PC行业成本结构,对依赖消费市场的厂商构成利润率威胁,但联想集团与苹果公司凭借客户结构和供应链优势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甚至可能长期受益 [1][3][4][10] 存储芯片价格暴涨的驱动因素与影响 - AI数据中心对高阶内存和高性能SSD需求暴增,存储厂商将先进制程产能优先投向利润率更高的HBM和企业级SSD [2] - 2025年全球DRAM市场总收入预计超2000亿美元,HBM占比不足30%却贡献超一半利润增长 [2] - 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将DDR4产能降至2025年的20%以下,SK海力士HBM产能2025年全部售罄,美光HBM3E订单排至2026年 [2] - 传统PC DRAM供给骤减,笔记本电脑物料清单中DRAM+NAND占比通常为10-18%,成本上涨20%意味着BOM增加30-50美元,可能吞噬3-6个百分点毛利率 [2] 不同PC厂商的受影响程度 - 戴尔、惠普、宏碁等依赖消费市场的厂商首当其冲,其PC业务中消费占比分别为约45%、55%和70% [3] - 消费PC市场平均售价约620美元,价格敏感且竞争激烈,厂商面临提价导致销量下滑或维持价格侵蚀毛利率的两难境地 [3] - 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戴尔和惠普对存储价格上涨“最敏感”,预计其2026财年PC毛利率将下降2-4个百分点,并下调其评级 [3] - 联想集团与苹果公司被视为可能“免疫”甚至长期“受益”的例外 [1] 联想集团的竞争优势 - 联想全球PC市占率超25%,连续多年稳居第一,对供应链有强大话语权 [6][8] - 企业与政府客户收入占比超65%,消费仅占35%左右,企业端PC平均售价高达1100美元以上,远高于消费端的620美元 [6][7] - 企业客户更关注总拥有成本而非单纯购置价,价格弹性低,联想与主要客户签有长期供货协议,可提前一个季度通知调整价格 [6][7] - 强大的出货规模和区域级多点采购布局使其拥有更强议价能力,能优先获得供应商配额保障 [8] - 2025年前三季度联想商用PC出货量同比增长15.5%,远超消费端13%的增速,有助于摊薄固定成本 [7] 苹果公司的竞争优势 - 苹果对上游供应链有绝对控制力,与存储供应商签有“take-or-pay”形式的长期合同,享有最优惠价格和优先产能保障 [9] - Mac产品线平均售价高达1650美元,品牌溢价高,消费者对价格调整不敏感,具备极强的成本转嫁能力 [7][9] - 得益于自研芯片的高集成度,MacBook的存储成本占BOM比例仅约8-12%,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9] - 通过提前囤货和多供应商策略进一步对冲供应链风险 [9] 行业格局演变与长期影响 - 当前涨价本质是“供给问题”而非“价格问题”,供应链已呈现两级分化,拥有锁定合约的厂商可维持较低成本 [4][5] - 存储芯片“超级周期”可能维持一定时间,将加速PC行业分化与洗牌 [10] - 联想和苹果等具备强大护城河的公司有望在行业普遍承压的周期中守住甚至扩大市场份额 [10]
存储涨价惩罚PC市场,为何唯独放过了苹果(AAPL.US)与联想(00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