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104:4的“互惠”贸易:美国如何用一纸协定收割马来西亚数字主权
观察者网·2025-11-18 20:49

协定核心内容与性质 - 协定名为《美国与马来西亚互惠贸易协定》,但承诺比例极不平等,马来西亚承担104项具体约束性义务,而美国仅承担4项,比例高达26:1 [7] - 协定包含长达14页的附件III,内容100%是针对马来西亚的单向约束性承诺,涉及税收、互联网控制、技术标准等国内政策领域,美国无对等承诺 [3][9] - 承诺的法律约束力严重不对等,马来西亚98%的承诺使用“必须”等硬性语言,而美国75%的承诺使用“意图”、“致力于”等软性非强制性语言 [8] 对马来西亚数字主权的影响 - 数据主权受损,协定禁止马来西亚对美国公司征收数字服务税,并要求其确保数据跨境自由流动,导致马来西亚每年损失数亿至数十亿马币税收,并丧失数据存储控制权 [18][17] - 基础设施主权被削弱,协定要求马来西亚废除DNS流量重定向指令,并规定5G/6G设备供应商需与美国“协商”,使美国获得关键通信基础设施的否决权 [19] - 算法与标准主权受限,协定禁止马来西亚要求美国公司转让技术或提供源代码,并要求其自动接受美国的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如FDA、USDA认证等 [21][22][23] 协定涉及的行业与市场准入 - 半导体行业受到直接影响,马来西亚生产全球约13%的芯片,2024年向美国出口162亿美元半导体,协定通过零关税等条款激励其向美国出口,并防止其成为对华芯片禁运的中转站 [24][25][31] - 科技行业受益,协定条款保护了Google、Amazon、Facebook等美国科技巨头在马来西亚的利润,禁止数字服务税每年为这些公司节省数亿至数十亿马币税款 [30] - 市场准入条件改变,马来西亚1,711个产品线获零关税,价值约52亿美元,占其对美出口的12%,但剩余88%的出口仍需缴纳19%关税 [10] 美国的战略意图与地缘政治影响 - 协定包含“毒丸条款”,规定若马来西亚与“危害美国核心利益”的国家签署贸易协定,美国可终止本协定,此举被广泛视为迫使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 [28][29] - 美国通过协定系统性推进排除中国的区域经济体系,目标是将东南亚纳入其主导的供应链,同期与柬埔寨、越南和泰国推进类似协定或框架,形成群体效应 [4][32][36][37] - 战略服务于美国科技霸权与遏华战略的结合,既保护美国科技公司的全球主导地位,又削弱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能力 [30][38] 马来西亚的被迫接受与国内反应 - 马来西亚是在美国以25%惩罚性关税的威胁下被迫接受协定,2024年其对美出口额达439.2亿美元,25%关税将严重摧毁其出口竞争力,尤其是半导体产业 [39] - 协定签署后引发马来西亚国内强烈反弹,前总理马哈蒂尔批评其为“投降”,反对党及民间组织谴责协定出卖国家主权和经济控制权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