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石景山区绘就高质量发展实景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11-19 06:49

核心观点 - 石景山区通过科学规划引领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发展,其“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践荣获2025年度北京市优秀国土空间规划成果一等奖[1] - 规划工作构建了从详细规划到实施方案的全链条更新体系,并采用多元共治模式,有效破解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4][5] - 区域联动思维激活存量空间发展新动能,通过统筹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系统性规划,实现有限资源价值最大化[9][10] - 文化与生态深度融合塑造城市新内涵,推动文商旅居业态融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12][13] - 面向“十五五”时期,公司聚焦地下空间开发、工业用地盘活等重点领域,深化城市更新实践,推动形成更具活力的发展格局[17][18]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京西“驼铃古道”载体,汇集法海寺、承恩寺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8座院落入选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单[3] - 规划实现从“以保为主”向“保护与发展并重”转型,通过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系统梳理保护要素[4] - 搭建“政府—居民—社会”多方参与平台,建立责任规划师陪伴式服务机制,推动“五结合”共治模式,保障历史风貌整体性并兼顾民生需求与市场活力[5] - 更新后呈现“15景30院百余铺”格局,法海寺壁画艺术馆、石刻文物园等文化空间亮相,215家商户入驻,2025年春节期间游客量达30.42万人次[7] 区域统筹与存量空间激活 - 采用“内外互利区域联动”更新模式,将视野扩展至金顶街街道及周边区域,统筹解决交通、停车等问题,利用地下空间和外围边角地新增1000余个车位[9] - 构建“两横四纵”车行系统,串联金顶街活力中心、中央绿地公园等节点,形成“三线两街”功能活力体系,实现街区焕活与区域提升双向赋能[10] - 深度挖掘零散资源,盘活城建集团闲置用地、首钢低效办公院落等存量资源,推动模式口与苹果园交通枢纽等功能区联动发展[10] - 统筹推进道路交通、雨洪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次支路网密度,构建人机非分级道路体系,织补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10] 文化生态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 构建全要素保护体系,从单体保护转向体系化传承,挖掘京西古道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多圈层文化格局和探访路径[12] - 依托浅山资源构建生态体验环,通过绿道建设、口袋公园打造等举措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规划设计增强生态韧性[13] - 推动文商旅居业态深度融合,模式口转型带动周边消费升级,首钢园成为网红打卡地与产业创新高地,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区域经济重要增长点[13][14] - 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完善等举措改善民生,存量资源盘活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居民共享发展成果[14] 未来规划与重点项目 - 聚焦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京西八大厂转型、低效产业用地盘活等重点领域,分领域谋划形成一批重点项目清单[17][18] - “十五五”期间谋划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等5类24个项目,以及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等5大类37个项目[18] - 以新首钢为重点带动“京西八大厂”整体复兴,规划将首钢北区、南区、特钢厂区、巴威北锅厂区联动,发展以工业遗产为特色的会展经济和文化活动[17] - 首钢园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全球首发中心等,北重科技文化产业园一期获批市级低效楼宇和老旧厂房改造典型示范项目[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