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回应新兴领域立法需求,我国人工智能立法已在路上
新京报·2025-11-19 20:17

人工智能立法进程 - 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人工智能立法开展专题调研,立法进程已进入大众视野 [1] - 202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围绕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加强立法研究 [3] - 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将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等立法项目列为预备审议项目 [3] 网络安全法修订与人工智能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于10月28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网络安全法的决定,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2] - 此次修法回应了人工智能治理和促进发展的需要,是立法层面首次明确的关于人工智能安全与发展的框架性规定 [2] - 修改后的法律明确国家支持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伦理规范并加强风险监管 [2] 人工智能专门立法提案 - 全国人大代表权衡等提出关于制定人工智能法的议案,呼吁发挥立法的引领作用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4] - 议案指出现有法律如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存在局限性,地方性法规位阶较低,制定人工智能法十分必要 [4] - 立法重点建议包括:提供财政投入、金融政策等激励措施促进创新与产业发展 [4] - 建议按照禁止实践、高风险系统、透明度风险系统、低风险系统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监管措施 [5] - 议案还涉及社会影响评估、伦理规范、国际竞争合作及法律责任与监管机制等方面的立法考量 [5] 地方立法与实践基础 - 我国多地已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作立法部署,如2016年贵州省制定我国首部大数据地方性法规 [6] - 全国各地相继出台数据方面地方性法规30余部、政府规章46部 [6] - 2022年9月上海市通过《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于同年10月1日施行,明确设立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 [6] - 2025年中关村论坛上法律界专家呼吁加快人工智能立法,呈现“顶层规划+地方试点+行业协同”特点 [7] - 广东省表示将强化立法供给,加快出台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数据条例,并推进低空经济、自动驾驶等“小切口”立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