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产业 -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国产化率超80%,标志着超导量子计算机自主产业链基本成链[11] - "本源悟空"已被163个国家和地区用户访问超3700万次,成功完成74万个全球量子计算任务,涵盖流体动力学、金融、生物医药等领域[12] - 合肥目前已培育集聚量子相关企业93家,力争到2028年量子信息集聚企业超170家,将量子产业打造成百亿元级产业集群[12] 生物制造产业 - 生物制造是原料可再生、过程绿色化、产物可设计的新型产业,可将二氧化碳直接转化为燃料和高端化学品,推动制造业从"碳消耗"向"碳循环"跃迁[13] - 我国生物发酵产能占全球70%以上,氨基酸、有机酸等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具备庞大市场规模和完整工业体系基础[13] - 产业需补短板,推动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弥补数据、软件等底层技术弱项,并重构原料供给体系,提高木质纤维素、二氧化碳等原料利用水平[14] 核聚变能产业 - 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环流三号"成功实现离子温度1.2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的"双亿度"高参数运行,创下我国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15][16] - 全球首个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落地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标志着我国在全球聚变领域从积极参与者迈向重要推动者和规则制定者[16] - 预计到2027年"中国环流三号"将开展燃烧等离子体实验,并积极推进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建设,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有望实现聚变商业发电[16] 脑机接口产业 - 脑机接口技术加速渗透至各领域,医疗领域可助力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辅助重大疾病诊疗,消费电子领域多款脑控智能终端已上市,工业安全领域已开展状态监测、远程操控等试点应用[18] - 我国初步构建"技术引领—产业集聚—政策保障"良性发展格局,介入式等新兴赛道跻身国际前沿,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形成区域协同布局[19]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至2030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生态的战略目标[19] 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 - 人形机器人技术取得突破,通过自研大功率、高密度关节模组提供爆发力,配合毫秒级运动控制规划,可在仿真环境中通过强化学习优化轨迹[20] - 深圳宝安区加速成形"具身智能港",汇聚从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拥有完善、高性价比且响应迅速的供应链体系[21] - 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旺盛市场需求加速产品商业化落地,如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火炬传递中机器人完成百米传递,在汽车产线上完成搬运、自主换电等任务[21] 第六代移动通信(6G)产业 - 6G较5G在通信速率、时延和可靠性方面提升10倍到100倍,形成覆盖空、天、地、海全域连接能力,是支撑社会和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神经中枢"[22] - 6G特征体现为"一极致三融合",即以无所不在的网络化极致连接为基础,发展通感算智控跨界融合、卫星与地面通信融合、数字与物理世界融合3个新方向[22] - 我国在6G研发领域已构建先发优势,2025年紫金山实验室在江苏南京建设了首个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卫星互联网建设和应用加快推进[22][23]
未来产业的现在进行时(经济聚焦)
人民日报·2025-11-20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