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未来产业的现在进行时
人民日报·2025-11-20 09:05

量子科技产业 - 产业生态围绕“量子大道”构建,覆盖量子计算、通信、测量全链条,合肥已集聚相关企业93家,目标到2028年企业超170家,打造百亿元级产业集群[9] - 国产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国产化率超80%,已上线运行,被163个国家和地区用户访问超3700万次,完成74万个全球量子计算任务[9] - 量子计算已应用于医疗领域,支持乳腺癌早期征象排查,并实现药物分子性质预测应用,提升关键药物性质预测准确率[10][11] 生物制造产业 - 生物制造是融合传统发酵与合成生物学的新型产业,应用涵盖医疗健康、农业食品、化工材料等领域,可生产基因编辑药物、微生物蛋白、生物基塑料,推动制造业从“碳消耗”向“碳循环”跃迁[11][12] - 中国具备产业优势,生物发酵产能占全球70%以上,氨基酸、有机酸等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但面临核心菌种、关键酶创制及高端生物反应器等“卡脖子”风险[12] - 产业发展需全链条突破,包括补足数据、软件等底层技术短板,重构木质纤维素、二氧化碳等原料供给体系,并强化国家级中试平台建设[13] 核聚变能产业 - 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具备燃料丰富、环境友好、固有安全等优势,中国研究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跑的跨越,推动人工智能、高温超导等尖端技术发展[14] - “中国环流三号”装置实现离子温度1.2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的“双亿度”高参数运行,创下国内新纪录,并落地全球首个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协作中心[15] - 预计2027年开展燃烧等离子体实验,推进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建设,本世纪中叶有望实现聚变商业发电[15] 脑机接口产业 - 技术应用于医疗康复、消费电子、工业安全等领域,实现意念控制假肢、意念打字AR眼镜、情绪监测头环及远程操控等场景[17] - 中国构建“技术引领—产业集聚—政策保障”格局,介入式等技术跻身国际前沿,区域协同布局成形,政策目标至2030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18] - 高质量发展需强化高密度柔性电极、低功耗芯片等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政产学研用融合,并加快构建技术伦理审查和监管框架[18] 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 - 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包括自研大功率高密度关节模组、毫秒级运动控制规划及仿真强化学习,实现高动态动作如“鲤鱼打挺”[19] - 公司与三菱电机、中远海运等合作开发质检、物流等场景解决方案,深圳宝安区形成“具身智能港”完整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支撑快速迭代[20] - 应用场景丰富,包括全运会火炬传递、小区巡逻、汽车产线搬运等,深圳出台行动计划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20] 第六代移动通信(6G)产业 - 6G是集通信、无线感知、先进计算、人工智能于一体的“移动信息网络”,通信速率、时延和可靠性较5G提升10倍到100倍,实现“万物智联”[20][21] - 特征为“一极致三融合”,即以极致连接为基础,发展通感算智控跨界融合、卫星与地面通信融合、数字与物理世界融合新方向[21] - 应用支撑工业控制、车联网、低空经济等领域,中国已构建先发优势,建设首个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预计2030年前后实现商用[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