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动力电池的“中间道路”:固液混合技术成业界“新宠”
经济观察网·2025-11-20 10:29

行业技术路线转向 - 产业界认为全固态电池资本炒作过热,距离大规模车载应用还需至少7-8年时间,半固态电池(固液混合电池)被视为更务实和接地气的选择 [2] - 固液混合电池通过引入固态电解质提升安全性,同时保留液态电解质保证离子电导率,在安全与性能间取得平衡,并能较好兼容现有生产工艺 [3] - 改造现有生产线生产固液混合电池的成本仅为新建全固态电池产线的30%-40% [3] 产业化进展与产能规划 - 蜂巢能源为某车企开发的半固态电池已于11月在量产线上批量生产,计划明年在中高端车型上大规模应用 [2] - 赣锋锂业已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约300Wh/kg,拥有4GWh产线 [2] - 国内头部企业已建成约5GWh固液混合电池专用产线,明年产能规划预计提升至20GWh以上 [6] 产品性能与市场应用 - 搭载固液混合电池的电动汽车可实现800公里-1000公里续航,快充性能可在10分钟内补充400公里续航 [4] - 固液混合电池将首先在售价3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上规模化搭载,随后向中端市场渗透 [6]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2026年固液混合电池搭载量将达到十万辆级别,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 [5] 产业链配套与材料突破 - 中国已实现硫化物电解质材料的吨级出货,为固液混合电池规模化应用奠定材料基础 [4] - 国内材料企业在氧化物电解质、聚合物电解质等多元技术路线上同步突破 [4] - 上游固态电解质材料产能建设加速,多家企业已实现吨级以上月供货能力 [6] 行业共识与风险警示 - 资本市场显现过热迹象,近30家企业宣布固态电池产线建设计划,但技术路线不清晰且成本是当前技术的3-5倍 [6] - 行业专家预测固态电池产业化临界点远未到来,未来市场占有率不会超过20% [7] - 行业应回归理性,关注解决安全、降本、增效的微创新,而非盲目追逐技术概念 [7][8] 安全优势与应用拓展 - 固液混合电池因减少液态电解质用量,降低了漏液、热失控风险,在本质安全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8] - 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对电池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安全性要求严苛,与固液混合电池技术优势契合 [9] - 固液混合电池被视为当前产业条件下实现安全性显著提升的最经济有效途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