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和人才竞争的关键,青年科技人才承担了超过60%的前沿领域攻关任务 [1] - 国家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等政策支持,旨在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并抢占产业应用制高点 [1] - 通过访谈北京、上海、杭州三地的人工智能机构与企业,展示中国在基础研究、产业生态构建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进展与模式 [1][6][13]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访谈要点 - 研究院成立7年,孵化出10多家关键技术企业,其中1家估值超百亿元,5家估值超10亿元 [2] - 研究团队坚持基础理论研究,遵循长期主义,引入耐心资本,不以短期绩效为考核标准 [2][3] - 科研人员平均年龄约30岁,倡导包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科研环境 [3][4] - 研究院定位为做“高校做不了、企业不愿做的事”,促进产学研合作,构建分工协作的创新生态 [4] - 发布“悟界·Emu3.5”模型,参数量从80亿增至340亿,视频数据训练时长从15年跃升至790年,在图文生成与动态世界模拟等方面展现优势 [5] 上海“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访谈要点 - 自2023年9月成立,已吸引200余家企业入驻,入孵企业获投率超35%,估值增长超百亿元,带动集聚15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其中大模型企业超700家 [6][8] - 空间载体从一栋楼扩展至六期工程,践行“封闭的开放”理念,兼顾研发专注与要素流动 [7] - 依托腾讯、阿里等龙头企业,形成“热带雨林式”生态,实现算力、数据等要素高效对接 [8][9] - 上海市人工智能人才规模近30万,约占全国1/3,通过人才公寓、高校合作等举措构建人才梯队 [9][10] - 设立百亿级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及20亿元青年创业基金,通过政府与市场结合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问题 [11] - 具备从原始创新到规模落地的全链条支撑,目标是通过提升创新强度培育顶尖企业 [12] 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访谈要点 - 作为“杭州六小龙”之一,拥有270余项脑机接口发明专利,产业化进程全国领先 [13][14] - 选择非侵入式技术路线,着眼于规模化普惠应用,智能仿生手售价为国外同类型产品的1/7到1/5 [17][18] - 借助中国制造优势,产品原型制造周期从国外20多个月缩短至国内最快21天 [18] - 公司目标未来5到10年帮助100万肢体残疾人恢复生活,并惠及1000万相关疾病患者 [15] - 回国创业选择杭州,因地方政府主动对接并提供“一对一”服务与营商环境支持 [16] - 公司今年已帮助近万人安装假肢,注重通过解决用户痛点实现技术长期价值 [19]
年轻人如何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才华——京沪杭3家知名机构、企业负责人这样回答十五问(人民眼·人工智能)
人民日报·2025-11-21 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