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区改造成果 - 上海于2024年9月提前完成1.4万余户“拎马桶”改造任务,结束了历经30余年、涉及上百万居民的旧改攻坚战 [1] - 截至2022年7月,上海中心城区全面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30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130万户,解决了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 [6] - 2023年至今,上海完成约38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约85万平方米“小梁薄板”等不成套旧住房改造 [7] 改造方法与策略 - 上海采取“一户一档”、“一楼一策”的精细化改造模式,例如彭一小区将282种不规则房型归并为94种,为2110户居民家家户户增加独立卫生间 [10] - 在历史风貌保护区,通过“抽户改造”、利用天井晒台等空间、安装电马桶等基层创新方式,解决空间约束与文脉保护的难题 [12] - 推动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9176台,实施老旧小区改造4000余万平方米 [7] 政策支持与规划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旧区改造,在上海工作期间及到中央工作后多次强调要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将其视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 [1][3][6] - 上海市委市政府规划,到2025年底基本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任务,到2027年底全面完成改造,2032年前完成所有不成套职工住宅改造 [16] - 全国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改造30多万个老旧小区,惠及1.3亿多城镇居民,近期中央文件进一步强调推进城市更新和危旧房改造 [18] 历史背景与挑战 -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人均居住面积仅6.6平方米,数十万户家庭低于4平方米,大部分石库门建筑无专门设计卫生间 [4] - 改造面临四大难点:问题分散于16个区、协调千家万户诉求差异、技术上面临“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空间限制、以及老建筑文物保护要求 [5] 治理理念与群众参与 - 上海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将旧区改造作为“人民城市”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范本 [2][14] - 在更新过程中,通过“人人议事厅”、“一户一方案”讨论会等方式,使居民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和“设计师”,例如蕃瓜弄小区累计召开26场讨论会,设计出47种回搬房型方案 [14] - 基层工作者通过党员带头、邻里劝说等群众工作方法,并运用笔记本记录诉求、卷尺精准测量空间等“绣花功夫”解决实际问题 [12][13]
告别“拎马桶” 人民城市有高度更有温度——上海下“绣花功夫”持久攻坚城市更新的生动范本
解放日报·2025-11-21 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