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服务,为科技型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注入动力,支持制造业做强和高质量发展 [1] - 以武汉格蓝若公司为例,展示了从初创期到成长期,金融机构如何通过股权融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多种方式,精准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3][4][5][6][8] - 国家政策引导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旨在实现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 [1][9] 金融支持模式与特点 - 金融机构服务模式转变,从看重财务报表转变为更看重企业创新前景,提供无抵押纯信用贷款,额度基本可达1000万元 [4] - 信贷逻辑创新,不依赖固定资产抵押,而是根据技术成果、科研团队、潜在市场规模等要素判断企业价值 [5] - 金融服务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包括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商业化的各个环节 [9] 企业案例:格蓝若发展历程与金融支持 - 公司2018年成立,从智能电网设备业务起步,后进入智能机器人、精密运动控制等领域 [3] - 初创期获得武汉光谷烽火集成电路创业投资基金等机构的多轮股权融资,支持项目转化落地 [4] - 近两年测试期内获得交通银行、光大银行等提供的信用贷款支持 [4] - 2020年智能电网设备通过测试并获得大规模订单,营收从2000多万元增长至4亿多元,3年间翻了好几番 [5] - 2023年购置新大楼时,交通银行提供1.32亿元购房贷款,审批仅用两周 [6] - 2024年获得交通银行新增1.2亿元流动资金贷款额度,期限拉长,支持研发 [8] - 为成果转化,公司一次性出资8000万元购买近百项发明专利,并获得兴业银行50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及光大银行7000万元各类贷款 [8] - 公司精密运动控制系统和精密减振系统已批量交付,多款“劳动者”系列机器人已应用于文旅等场景 [9] 政策与行业背景 -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1] - “十四五”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超6500亿元 [9] - 创新积分制从国家高新区扩展到全国试行,以量化评价企业创新能力 [9]
人民日报:科创新苗引来金融活水
人民日报·2025-11-22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