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智能化核心挑战 - 商用车作为生产工具,客户核心要求是安全和增效,技术若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则难以被市场接纳[2] - 智能化系统在商用车整车成本中占比高达15%,预计到2028年将降至4%,高昂初期投入是规模化普及主要障碍[2] - 2024年前三季度新能源重卡销量增长率达180%,渗透率升至25%,但智能化功能搭载率仍远低于预期[2] - 行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技术与市场双轮驱动,面临成本、技术与场景落地多重挑战[2] 成本与技术代差压力 - 商用车与乘用车技术存在巨大代差,乘用车算力标配上千TOPS,商用车仅几十TOPS[3] - 激光雷达、高算力设备显著提高重卡成本,智能化配置无法带来对等运营收益提升时客户采购意愿大幅降低[3] - 行业需面对成本与价值剪刀差时期的难题[3] 法规与责任界定挑战 - 全国有1900个县区运行无人车,但企业面临法规不统一和随时收紧的情况,增加长期战略布局风险[3] - L3级以上事故责任主体虽明确为汽车生产企业,但具体责任界定和操作细则不够明确,成为商业化落地障碍[4] 场景复杂性与差异化需求 - 商用车存在多品种、小批量问题,每个大B、小B客户都有差异化诉求,尚无通用智能化方案能通吃所有场景[4] - 矿区、港口等封闭场景面临高温、高湿、高粉尘环境,对传感器和线控系统构成严峻考验[4] - 边远地区需应对强光、浓雾、沙尘、暴雪、大雨等极端环境挑战,对算法鲁棒性要求远高于乘用车[4] 技术路径与生态共建策略 - 自动驾驶技术路径从全栈自研转向分层聚焦务实策略,通过分工协作实现降本增效[5] - 江淮汽车提出1+1+X战略:第一个1是自动驾驶平台底座,第二个1是连接路侧生态标准化接口,X是多场景灵活应用[5] - 白犀牛强调AI需从规则算法走向端到端,再发展世界模型,是成本测算关键环节[5] 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实现 - 吉利打造软件+硬件+公司B端客户及物流运营+保险公司+车企制造环节的保险系统生态[5] - 与保险公司联合推进辅助驾驶,在降低出险率、事故严重度方面提升30%以上[5] - 中科慧眼AEM联合保险模式与保险公司对赌,6个月可收回主机厂装的1000多元硬件成本并降低保费[5] 数据驱动与维修智能化 - 商用车运营企业更关注从业务前端输入到末端司机分派环节及内部系统打通,希望形成完整信息化解决方案[6] - 吉利商用车在车端布置柔性数采SDK,数据最大存在车端,云端根据需求下发,降低费用和流量[6] - 吉利商用车研产供销服数据总存储量达1PB(1024TB)[6] - 木卫四科技通过AI大模型分析故障数据建立智能维修中枢,可精准理解技师问题并关联知识库故障码[6]
商用车智能化闯关:成本、法规与场景落地的“三重门”
经济观察网·2025-11-23 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