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实践 - 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近20年探索已形成如北京798艺术区、首钢工业遗址公园、上海杨浦滨江、景德镇陶溪川等鲜活样本[2] - 温州苍南矾山矾矿炼矾历史逾600年,2017年因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停产,其遗址被誉为国内独特的工业遗存景色[4] - 苍南县投入730万元启动福德湾矿工村保护整治工程,获2016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并对煅烧炉遗址、采空区等进行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如将南洋312平硐打造成地下矿硐景区,五车间改造成矿业主题酒店[5] 工业遗产系统性保护与价值挖掘 - 上海杨浦滨江岸线总长度15.5公里,对沿线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文物保护点、18处优秀历史建筑进行全面调研梳理[6] - 杨浦滨江保护保留老建筑200余栋,包括66幢总面积超26万平方米的工业建筑遗存,在规划中落实人民城市理念,加强价值挖掘和转化利用[6] - 工业遗产保护更新被视为从工业锈带转向生活秀带的转型发展,是从文化遗产保护向创意创新的大文化格局跃升[6] 工业遗产活化与可持续发展 - 杭州钢铁厂始建于1957年,2016年全面关停,2020年起杭州市对2676亩地块进行生态修复和功能改造,目标是将工业棕地转变为生态公园、文旅空间和产业孵化地[7] - 杭钢改造项目保护保留高炉、焦炉等工业遗产,将其改造为会展空间、艺术画廊、生态花园,并融入江南园林景观,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组成部分[7] - 工业遗产再利用可减少建筑材料消耗,节省能源,控制城市用地扩张,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具体实践[7] 工业遗产利用新模式 - 全社会正形成关心关注工业遗产的浓厚氛围,积极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模式新业态[8]
从“工业锈带”转向“生活秀带”
人民网·2025-11-23 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