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竹问新(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2025-11-24 06:16
文章核心观点 - 传统产业如竹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延伸 能够孕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1][2] -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发掘运用其中的宝贵经验和精神智慧 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1][3] - 文化与经济双向互动 传统与现代在守正创新中结合 是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课题 [2][3] 竹产业创新案例 - “竹钢”新材料:以竹为主料制成 单位密度强度达普通碳素结构钢的5倍 应用于北京冬奥会建筑和港珠澳大桥等重点工程 [1] - “竹林碳汇”:安徽歙县竹岭村1.5万亩竹林总固碳量7万余吨 完成首笔碳汇交易 以总价9900元转让220吨固碳量 实现“竹子变票子 资源变资本” [1] - “竹海文旅”:四川兴文县进行综合开发 从竹材采伐转向“景观营造+文化挖掘+业态创新” 仅僰王山景区去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2] 产业发展逻辑与启示 - 产业升级路径:不将目光局限于原材料 而是向上延伸产业链 向深发掘附加值 向外拓展产业群 激活沉睡潜能 [2] - 核心驱动力:无论是新材料性能突破还是碳汇量精准监测 都离不开科技支撑 善用科技和创新方法是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的共通逻辑 [2] - 传统匠心的现代价值:传统手艺人如篾匠对产品精益求精的匠心 借助数字平台走向更广阔天地 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底座 [3] 政策与战略关联 -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含“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内含“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等战略安排 体现了对传统产业价值的认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