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之乡”端起生态饭碗(我的爱鸟故事)
人民日报·2025-11-24 06:20
北依秦岭,南屏巴山,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被称为"朱鹮之乡"。 暮色将至,蒙蒙细雨中,记者跟随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几名工作人员,在一处朱鹮 野外夜宿地,等待着朱鹮归巢。 很快,一群长喙凤冠、红首白羽,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掠过湖面,飞向湖心小岛,栖于茂密树枝 上。 朱鹮是鸟类的"活化石",有着6500万年的生存史。上世纪中叶,由于栖息环境遭到破坏,朱鹮种群数量 急剧减少。1981年,科研工作者在洋县姚家沟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经过40多年的保护, 朱鹮种群日益壮大。 "朱鹮的生存繁衍,依赖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多年来,我们逐步探索出系统保护模式——就 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实现人鹮和谐共生。"陕 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副局长路宝忠介绍,目前,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突破1.1万只。 严格的生态保护举措,为当地有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行走在洋县的田间地头,处处可见"有 机"二字。据介绍,洋县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5种,有机生产基地面积居全省第一,生产加工企业43 户,有机产业产值达55亿元以上。 (责编:卫嘉、白宇) 守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