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做科学家的“最佳队友”(中国道路中国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人民日报·2025-11-24 06:22

曾有一名深耕基础理论的老教授,起初对应用类项目十分抵触,认为这偏离了理论初心。我研读他的学 术成果,发现其理论模型在职业教育方面独具价值,便试着建议:"可否基于您的研究,构建一个诊断 工具,剖析地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原因?进一步还能设计课程动态调整机制,用理论指导实践,也 用现实验证理论。"这番话触动了他,于是便有了一份"教产城"协同发展的创新研究。科研服务不该是 单向的,而应在与学者们的沟通中形成启发和引导,让他们的"解题能力"更好匹配现实所需。 科研之路无坦途,10次申报可能只有1次成功。作为项目管理者,我们如何看待失败,直接影响科研人 员的创新勇气。因此,科研服务既要锦上添花、为成功者喝彩,也要雪中送炭、予探索者支持,努力营 造一个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 有老师连续3年申报某国家级项目都遗憾折戟,每次失败后,我都劝他不要灰心,和他一起逐句分析评 审意见。虽然最后项目仍未获批,但科研思路已愈发成熟,明年他还要再次申请。专业的帮助、包容的 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创新资源。与科研人员一起,把每次申报都看作锻炼,将评审意见转化为前 进的阶梯,才能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改进中走向成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