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上下班途中、居家工作,哪些情形可认定工伤(民生一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负责同志解读《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三)》
人民日报·2025-11-24 06:44

政策背景与意义 - 出台《意见(三)》旨在进一步明确《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的理解适用 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并保障职工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2] - 政策背景基于《工伤保险条例》实施以来每年有200多万职工获得工伤保障[2] 工伤认定情形细化 - 对工伤认定核心要素"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原因"的具体情形予以细化 有利于条款理解适用把握[2] - 明确"上下班途中"指职工以上下班为目的、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单位和居住地之间的合理路线 并细化了4类具体情形[3] - 明确按照单位安排居家办公期间确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应认定工伤 但临时性、偶发性的简单工作沟通不视为工作原因[4] - 明确职工伤亡因本人故意犯罪、醉酒或吸毒、自残或自杀等法定原因导致的不予认定工伤[5] - 明确"非本人主要责任"交通事故的认定需以公安机关或法院的法律文书为依据 无法证明事故事实存在的不予认定工伤[5] - 明确工伤职工死亡时间以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或公安机关出具的死亡证明记载时间为依据[5] 劳动关系确认与申请受理 - 明确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时应确认劳动关系 存在争议时告知申请人通过仲裁、诉讼方式确认[6] - 明确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受理违法分包转包和个人挂靠情形的工伤认定申请 以维护此类劳动者的工伤权益[6] 工伤待遇政策明确 - 明确劳动能力鉴定等级变化时 伤残津贴和生活护理费自最终生效鉴定结论次月起按新结论调整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作调整[6] - 明确《条例》中"用人单位"包括整体或部分职工未依法参保登记或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用人单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