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强战略 -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2] - 从“十四五”到“十五五”规划,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2] - 未来5年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动能[2] 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 - 过去5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较2020年增长超过70%,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6] - “十五五”规划提出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6] -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需从强化稳定支持和鼓励自由探索着手,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6][7]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 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如中国北斗导航、国产操作系统、高端轴承等,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4] -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注重原始创新和根技术突破,解决原理性、基础性问题[4] - 实现单原子层金属材料制备等原创性突破,打破传统认知[3] 前沿科技与产业应用 -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多个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7] - “嫦娥六号”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8] - “深海一号”二期投产带动深海油气开发关键技术突破,推动从跟跑迈向领跑[8] 创新体系与人才培养 -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实现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刷新纪录[9] - 需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生态,完成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化能力”的系统性构建[9] - 2024年中国高被引科学家达1405人次,比2021年增长50%,占全球1/5,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工程中挑大梁[11] 新质生产力与产业创新 - 2024年中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8%,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形成新增长点[13] - 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基本路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13]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十五五”规划提出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15] 区域创新与成果转化 - 初步形成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高地引领、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格局[16] - “十五五”规划部署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布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16] - 应用智能技术使陕煤集团曹家滩煤矿单个工作面产能提升幅度有望超过60%,资源回收率最高达95%[15]
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民日报·2025-11-25 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