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雁”缘何变“归雁”(连线评论员)
人民日报·2025-11-26 06:42
对话人: 周珊珊 本报评论员 周珊珊:据报道,今年以来,湖北组织楚商回乡主题招商活动1800余场,走访重点楚商超1万人次,签 约亿元以上项目6579个,总金额3.6万亿元。"飞雁"缘何变"归雁"? 张双双:过去楚商走出湖北,是市场规律驱动下,为寻求更广阔发展空间和更优要素配置的必然选择。 如今回家乡,不止于"反哺家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在于发展推力显著增加。"十四五"时期的前4 年,湖北经济年均增长7.1%,2024年GDP突破6万亿元,发展速度快、潜力大,自然对各类经营主体有 吸引力。 乡情不再是单一的"情怀牌",同时还转化为信任资本。本土企业武汉高德红外在家乡得到良好发展,从 30万元注册资本起步,成长为国内红外行业领先企业,在破解"卡脖子"难题后,将旗下普宙科技的总部 也搬回武汉。类似的选择中,经济理性是"能不能回"的基础,情感因素是"愿不愿回"的关键,两者共同 构成了"归雁"的强劲动力。 周珊珊:吸引更多楚商回来,湖北在硬环境和软环境上做了哪些升级? 张双双:硬环境上,把基础长板锻长。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国际航线111条,中欧班列(武汉) 辐射40国,阳逻港通达全球117个主要港口,高铁4小时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