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20][30][8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深耕汽车底盘领域多年,产品向高精密部件、轻量化部件及丝杠业务拓展 2024 - 2026 年预计营收为 21.73、27.48、35.37 亿元,同比 +15.50%、26.47%、28.70%;归母净利为 0.76、1.17、1.75 亿元,同比 +49.41%、+53.55%、+49.63% [30][8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公司前身“北特金属”始建于 2002 年,2010 年变更为“北特科技”,2014 年于上交所上市 早期致力于金属制品加工制造,后专注汽车底盘及空调系统业务,近年推进新能源车零部件研发生产 [28] - 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分底盘零部件、空调压缩机、铝合金轻量化三大板块 2023 年布局人形机器人用丝杠产品,2024Q1 总营收 4.90 亿元,同比 +25.97%,毛利率稳定在 17% - 19%,期间费用率控制得当 [30] - 底盘业务基本盘稳固,轻量化业务占比快速提升 2024Q1 营收 4.90 亿元,同比 +25.97% 高精密业务营收占比从 2020 年的 2.13% 提升至 2023 年的 8.61%,2023 年铝合金轻量化板块营收占比 6.95% [33] - 公司期间费用率由 2019 年的 22.91% 下降至 2023 年的 14.76%,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均下降 盈利水平自 2021 年后稳中有升,毛利率稳定在 17% - 19% [38] - 截至 2024Q1,公司实控人为靳坤靳晓堂父子,合计持股 37.54% 子公司业务板块清晰,涵盖底盘零部件、铝合金轻量化、空调压缩机业务 [35] 底盘零部件 - 线控底盘是汽车智能化升级核心,由线控悬架等五大部件构成,博世等国际巨头研发领先,国内厂商凭借成本及客户优势崛起 [50] - 线控制动博世为绝对龙头,23 年国内搭载率超 37%,预计 25 年国内市场规模达 116 亿元,29 年超 200 亿,CAGR23 - 29 = 26.28% 目前产品以 EHB 为主,EMB 为未来方向 [50] - 线控转向 25 年国内市场达 89 亿元,CAGR23 - 25 = 78.29% 博世、NSK、采埃孚三家份额合计超 55%,国外厂商占据明显优势 [52] - 公司底盘零部件分四类,高精密类零部件壁垒相对较高,21 - 23 年公司精密加工业务销售量 CAGR 达 34.28% 公司作为底盘 Tier2 细分龙头,与大客户绑定密切,有望随头部客户扩张受益 [30] 轻量化业务 - 铝合金轻量化市场持续扩容,中国单车用铝量从 2005 年的 61 千克增长至 2020 年的 190 千克,预计 2030 年达 350 千克 铝镁合金逐渐成为替代传统钢材的主流选择之一 [30] - 公司现有主要客户包括比亚迪等,新获比亚迪更多车型产品定点 铝合金锻造扩能项目已量产,年产能 100 万台,第二条产线预计 24 年 6 月投产,产能 90 万台;控制臂总成项目预计 24 年 8 月投产 [30] 人形机器人用丝杠 - 海外巨头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特斯拉、英伟达等引领,国内也迈向商业化节点 直线执行器中的丝杠价值凸显,技术壁垒高,国内供应商有望受益 [2][4] - 丝杠壁垒在于加工精度,国内精度分 7 个等级,JIS 精度分 7 种,标号越小精度越高 人形机器人所用行星滚柱丝杠精度要求在 C3 左右 [14] - 公司可提供行星滚柱丝杠和梯形丝杠两种产品 2024 年 4 月 15 日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北特机器人部件有限公司”,有望打造下一成长曲线 [30] 盈利预测与估值 - 底盘业务预计 2024 - 2026 年收入分别为 13.54、14.21、14.82 亿元,24 - 26 年毛利率分别为 21.00%、20.50%、20.00% [79] - 空调压缩机业务预计 2024 - 2026 年收入分别为 4.42、4.32、4.26 亿元,对应毛利率为 8.30%、8.30%、8.20% [79] - 轻量化业务预计 2024 - 2026 年实现收入分别为 2.30、3.49、4.95 亿元,2024 - 2026 年毛利率分别为 10.00%、12.00%、14.00% [79] - 丝杠业务目前产品尚处于样件阶段,若正式量产预计公司业绩有望大幅增长 公司成本管控效果较好,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均有望进一步降低 [79] - 以 2024 年 6 月 20 日收盘价计算,公司当前市值为 66.94 亿元,对应 2024 - 2026 年 PE 分别为 88.1X、57.4X、38.3X 考虑到丝杠的高壁垒等因素,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30][81][83]
北特科技:深耕汽车底盘业务多年,打开人形机器人新成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