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商业模式看似光鲜亮丽,但核心原材料稀缺是难以规避的约束,未被市场认可的替代产品和产能消化堪忧的多元化扩产难以弥补酶动力学系列产品缺失的损失,需在历史库存消耗殆尽前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2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主营体外诊断试剂,业绩依赖两核心产品 - 丹娜生物成立于2014年,实控人为美籍华人ZHOU ZEQI(周泽奇),2023年末其直接持有公司34.1%的股份,公司曾于2020年申请科创板上市,2个月后主动撤回 [1] - 公司以侵袭性真菌病血清学早期诊断产品起家,产品拓展至其它病原微生物体外诊断领域,下游为各级医疗机构及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 [1] - 体外诊断产品包括检测仪器和试剂,试剂是主要收入来源,2023年试剂营收2.10亿,占比88.8%,仪器毛利率20.99%,试剂毛利率91.26% [2][4] - 试剂产品包括酶联免疫法、酶动力学法等系列,2023年酶联免疫法和酶动力学法营收最高,免疫层析法大幅下滑 [5] - 核心产品为酶联免疫法中的GM试验产品和酶动力学法中的G试验产品,常年贡献超50%毛利,2023年二者毛利率分别为94.4%、92.9%,合计营收1.65亿、毛利1.55亿,占比分别为69.9%、78.1% [7] - 2023年总营收2.37亿,同比下滑19.8%,归母净利润7760万,同比增长73.9% [8] 市占率30%,国内鲜有竞争对手 - 2022年公司在国内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试剂市场市占率30%,是行业龙头之一,该领域市场狭窄 [9] - 截至2024年7月,国内G试验产品厂家11家,GM试验厂家3家,业内玩家不多 [10] - 除公司外,国内市场份额较大的有两家国内企业和两家美国企业,技术路线等方面能与公司相比的仅有天津一瑞生物 [11] - 2022年国内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试剂市场规模4.4亿,预计2030年增长至30.3亿,CAGR约27.3% [13] 增长持续性存疑 - 2021 - 2023年,国内市场规模增长近50%,公司总营收、归母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3%、10.3%,业绩增速未匹配行业高增长 [14] - 2022年公司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试剂收入约1.3亿,与试剂产品收入2.77亿相差较远,因涉及应急业务 [15] - 应急业务是向境外客户销售新冠抗原、抗体检测产品及服务,2020 - 2022年营收分别为0.87亿、0.81亿、1.35亿,占比分别为42.2%、34.7%、45.8%,2023年销售收入仅337万,同比降超1.3亿,该业务对利润端影响不大 [16][17] - 剔除应急业务,2023年常规业务收入2.33亿,同比增长约45.6%,但核心产品原材料鲎血供应短缺阻碍主业扩张 [19] - 自2020年以来公司未采购鲎血,现存量鲎血细胞可满足至2029年生产需求,公司研发了替代方案,但2023年替代产品营收合计35万,无法与原产品相比,毛利率也显著低于原产品 [19] - 2023年酶动力学系列产品收入9012万,毛利率92.0%,贡献38.1%营收和41.8%毛利,若失去该类产品对公司打击大 [20] 拟募投扩产,金额缩水4成 - 此次IPO与2020年科创板IPO募投项目相同,均为总部基地、新品研发和补流,但具体构成有变动 [22] - 2020年总部基地项目包含多条生产线,此次仅含一条年产100万人份的酶联免疫法试剂产线,酶动力学法产线不见踪影,原材料短缺约束产能扩张 [25] - 此次拟大幅扩产免疫层析法、化学发光法等此前利润贡献低的产品系列,但2023年免疫层析法产能利用率仅62.64%,存量产能闲置,未来消化增量令人担忧 [25] - 公司调整募资规模,总部基地建设、新产品研发拟使用募资规模分别由3亿、1.5亿降为2亿、1亿,取消5000万补流项目,公司货币性资产充裕,有息负债少,经营性现金净流入多,无需大规模募资和补流 [27]
核心产品竟依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闯关科创板无果,丹娜生物再战北交所
市值风云·2024-08-26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