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低空经济万亿市场规模,设计企业率先受益
2024-10-18 14:03
  1. 预计 25 年低空经济规模将达 1.5 万亿元,35 年有望达 3.5 万亿元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复杂、使用主体多元、涉及部门和领域多等特点,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赋能,与更多经济社会活动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容纳并推动多领域协调发展的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综合经济形态。据民航局预估,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9] 2. 纳入国家规划,低空经济加速起飞 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拉开了充分开发低空资源、促进通航发展的序幕;2021年2月,低空经济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月,《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正式发布,首次明确提出我国G、W类非管制空域,创新性地将G类空域内真高120米以下的部分空域划设为供微型、轻型、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的W类空域,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域资源基础。[10] 3. 各省市争相出台支持政策,低空经济竞赛提速 2024年有26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发展低空经济作出部署,此外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低空经济相关发展规划。其中如,2024年1月,深圳市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2月1日正式实施。2024年4月,安徽省提出到25年低空经济规模力争达到600亿元。2024年5月,广东省提出到2026年,带动低空经济规模超过3000亿元等等。[13] 4. 基建为低空经济的基石,规划设计企业率先受益 "硬基建"是低空经济的基石:主要涵盖通用机场、起降站等起降设施,通信、导航、监视、气象、地图等信息基础设施。"软基建"为低空经济赋能:主要包括低空飞行服务平台、低空监管服务平台等,以及维修站等地面配套设施。建筑规划设计企业率先受益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先发优势,建议关注:深城交、华设集团、苏交科、设计总院、中交设计、地铁设计、测绘股份、设研院、中化岩土等。[20][21] 风险提示 低空经济政策落地不及预期,低空经济技术发展不及预期。[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