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野村东方国际-日本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与服务价格改革
2024-12-04 11:15

行业投资评级 - 无明确投资评级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核心观点 - 日本医疗服务体系以公立保险为主导支付,但民营医疗机构占据主导地位 [1][4][5] - 日本医疗服务体系面临经济停滞和老龄化挑战,通过设立护理保险制度和75岁以上老人后期保险计划减轻医保压力 [1][9][13] - 日本诊疗报酬体系全国统一定价,按功能定价而非按产品定价,DPC打包付费制度激励医院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效率,控制成本 [2][13][14][18][20][21][22][23][24] 摘要 - 日本自1961年实行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强制全民参保,不同年龄和收入群体报销比例不同,70岁以上老人报销比例高达80%以上,人均医疗费用约为中国的三倍 [1] - 日本医疗服务体系以公立保险为主导支付,但民营医疗机构占据主导地位,'医疗法人'制度确保民营医院非盈利性,主要用于再投资和员工福利,限制了利润率 [1][4][5] - 日本大型医院民营机构占比70%,诊所民营占比80% [1][6] - 医务人员工资占日本医疗费用支出60%,医生工资约为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倍,但自2000年以来增长缓慢 [1][10] - 日本医疗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的三分之一,面临经济停滞和老龄化挑战 [1][9][13] 日本医疗保险制度 - 日本于1961年开始实行国民健康全民医保制度,强制要求所有国民参加,确保公民能够随时获得必要的治疗 [3] - 不同年龄和收入群体享受不同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70岁以上老人负担比例为20%,75岁以上则为10%,一般工作群体的负担比例为30% [3] - 2023年日本国民医疗费用达2.5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医疗费用约17,000元人民币,相较之下,中国的人均医疗费用约6,000元人民币,日本的人均医疗费大约是中国的三倍 [3] 日本医疗服务体系 - 日本的医疗服务体系由公立保险进行主要支付,但从供给端来看,民营医疗机构占据主导地位 [4] - 这种结构源自二战后日本重建时期,当时公立医疗体系发展速度未达预期,政府放开了民营医疗的发展,并设立了非盈利性质的"医疗法人"制度 [5] - 该制度禁止分红,仅允许收支剩余用于医院再投资和提高员工福利 [5] - 日本将医院和诊所区分开来,其中医院可容纳20名以上住院患者,而诊所没有住院床位或仅有少量床位 [5] 日本不同类型医院及其盈利情况 - 在日本,大型医院中70%为民营机构,而公立机构占30% [6] - 诊所方面,80%为民营机构,其余20%为公立或其他类型 [6] - 公立医院平均病床数约400张,而民营医院平均每家150张左右 [6] - 日本国立医院在疑难杂症和学术研究上承担重要角色,而民营机构更多负责初级保健及中小型诊疗服务 [6] - 从盈利能力看,日本民营医院利润率在5%以内;国立医院处于微小亏损状态(5%以内),地方性赤字较大(20-30%),主要因老龄化导致人口密度下降但仍需提供基础设施如儿科、产科及急救等低利润项目 [6] 日本诊所与大型医院相比 - 个人经营诊所利润率较高,为25%-30%;连锁诊所利润率相对较低,为5%-10% [7] - 个人诊所高利润率主要因其涵盖医生本人的收入 [7] - 由于资本投入低且项目集中,整体来看诊所比大型医院更具盈利能力 [7] - 不同科目之间存在差异,如眼科、儿科、妇产科、整形外科等利润水平较高,而内科、精神病学及牙科学则相对较低 [8] - 牙科学竞争激烈,每10万人拥有80名牙医远超国际标准50名,因此供给过剩导致其利润水平偏低 [8] 医务人员收入情况 - 医务人员工资在日本各类费用中占比60%,显著高于国内30-40%的水平 [10] - 医生工资约为社会平均工资三倍,自2000年以来受长期通缩影响薪酬增长缓慢,目前平均薪酬1,200万日元(约60万元人民币) [10] - 院长收入则在100万至150万元人民币之间,总体而言待遇相对优越 [10] 日本医保面临的挑战 - 医疗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的三分之一,其中一半来自保险费,40%地方财政,其余10%由使用者个人负担 [11] - 这种结构类似中国,但个人支付部分稍高而财政负担稍低 [11] - 自1960年代实行医保以来,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960-19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期(GDP增速20%,医疗支出增速17%);1970-1980年代经济增长放缓期(GDP增速8%,老龄化初期并扩大老人福利) [11] 日本应对医疗支出增长的措施 - 在经历两次石油危机和国内通货膨胀后,日本上调了医疗服务价格,并实施了老年人免费医疗政策 [12] - 这些举措导致日本的医疗支出以11%的高速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 [12] - 80年代后,日本意识到医保压力,开始提升患者自付比例,并重点下调药品价格,每两年进行一次药品价格调整,单次调整幅度约为5%至7% [12] - 2018年起,日本将药品降价频率提高到每年一次 [12] - 通过这些措施,日本在1980年代至2000年间成功将医疗费用增速控制在5%左右,与GDP增速保持一致,实现了阶段性的可持续性 [12] 2000年后的应对措施 - 2000年至今,日本进入经济增长停滞阶段,GDP增速约为0.2%,而医疗支出增速维持在2%左右,这是日本最低的医疗支出增速 [13] - 为应对这一挑战,日本设立护理保险制度,为老人提供上门养老服务,包括居家照护和个人护理,以减少社会性住院问题 [13] - 自2008年起,日本设立75岁以上老人单独的后期老人保险计划,将老年群体的医疗支出与其他群体分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维护医保体制的可持续性 [13] 日本诊疗报酬体系 - 日本诊疗报酬体系规定所有医保范围内服务项目及药品价格,全国统一定价标准 [13] - 诊疗报酬主要分为技术费用和药品材料费用 [13] - 日本采取按功能定价,而非按产品定价 [13] - 例如,同样功能的人工韧带产品无论形状不同,都实行相同定价 [14] - 对于药品,则针对不同品牌单独定价 [14] - 同样功能的药品虽然价格接近,但仍实行一品牌一价格制度 [14] - 这种机制给予医生较大选择空间,并促使厂家压缩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14] - 在器械产品收费方面,可分为低值耗材(含技术费内)、特定器械使用(如心电图仪)及高值耗材(如支架、心脏起搏器)单独计费 [14] 日本病床管理制度 - 日本实施病床管理制度,将病床划分为普通病房、疗养病房及精神病房等类型 [15] - 普通病房适用于急性期治疗患者,配有较高比例医护人员;疗养病房则配备较低比例医护人员,因此成本较低 [15] - 在急性期治疗结束后,患者可转至疗养病房,从而降低整体治疗流程成本 [15] - 在老龄化背景下,对疗养病床需求增加,但普通病房收入更高 [15] - 因此,日本推行病床功能报告体系,以优化资源配置并控制整体医疗成本 [15] 日本政府调控体系 - 每两年进行一次政府调价,由内阁决定总预算及调价方向与比例,不同利益方包括企业、医疗机构、社会公益团体等参与决定具体费用分配 [16] - 这基于社会保障审议会制定的政策方针 [16] - 例如2024年的调价,提高医护人员工资待遇,减少糖尿病、高血压等生活习惯疾病管理费用,并增加医院数字化系统预算 [16] - 历史来看,70-80年代日本曾大幅上调医疗服务价格达10%以上,而2000年以来调整幅度多在1%以内,仅有2002和2006年小泉政府时期出现过下调,这表明政治因素对调整影响较大 [17] 日本门诊与住院费用结构 - 当前日本门诊费用占整体35%,其中检查费用20%,初诊与再诊10% [18] - 住院费用中36%为打包付费,其余30%采用DPC打包付费制度,总计60%的住院费用已完成打包付费 [18] - 此外20%是手术费用,其余15%为其他项目 [18] - 从支付方式看,日本主要以按项目付费,同时不断扩大住院打包范围 [18] - 自2003年以来实行DPC制度,通过按住院天数打包付费激励医院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从而提高效率并控制成本 [18] 日本病床功能报告体系 - 日本的病床功能报告体系将普通病床进一步细分为高度急性期病床、急性期病床、恢复期病床和慢性期病床 [19] - 通过这种详细的划分,日本政府希望实现对病床资源更加有效和合理的使用 [19] 日本DPC打包付费制度 - 日本DPC打包付费制度自2003年在急性期住院医疗中实施,特点是为每个疾病设定标准住院天数,并进行三段式定价:低于平均住院天数的患者享受更高支付标准,超出平均住院天数则费用打折 [20] - 因此,医院有动力加快患者出院 [20] - 该制度涵盖检查费用、基础药品费用及1万日元以下治疗费用 [21] - 这一制度促使医院减少不必要检查和治疗,但也可能将部分检查和治疗转移至门诊 [21] - 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21年,实施DPC打包付费医院的平均住院天数从14-15天下降至11-12天,而非打包付费医院仅下降至13-14天 [21] DPC打包付费制度对医院盈利能力的影响 - DPC打包付费制度初期设置了调整系数及自由参加机制,对整体医院盈利能力影响较小,但具体盈利情况仍受医院定位影响 [22] - 例如,民营医院盈利能力较强,国立医院盈亏持平,而公立医院亏损较大 [22] - 此外,小规模(20-100张床位)的打包付费医院盈利能力显著高于大规模(100张以上)医院,这表明该制度更适合诊疗科目集中或专科化程度高的医院,有助于标准化诊疗流程并节约成本 [22] 实施DPC打包付费后的医疗费用变化 - 实施DPC打包付费后,日本康复手术及相关费用年化增长超过5%,而注射、检查及影像治疗等方面费用年化减少1%-3% [23] - 这一变化表明,通过推行该制度,整体医疗诊疗更加合理,并减少了不必要治疗 [23] 日本医疗机构在DPC打包付费下的措施 - 推行DPC打包付费后,日本95%的相关医疗机构导入了临床路径管理,对每个病种设定标准化治疗流程,包括每日任务及进度规范 [24] - 此外,为提高效率,许多机构推动门诊日间手术及门诊化疗,自2000年以来门诊化疗患者人数持续增加 [24] - 这些措施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24] 中国未来在医保控费下民营医疗的发展方向 - 在公共医保支付体系下,中国民营医疗需挖掘核心竞争力,如满足公立医疗无法满足的服务需求或建立专科优势 [25][26] - 同时,在老龄化趋势下,应关注老龄人口带来的新增医疗需求 [25][26] - 按功能定价方式将成为关键,通过抢占医生心智并压缩成本,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策略 [25][26] - 此外,微创治疗和日间手术等领域也将迎来良好发展前景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