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中国汽车市场持谨慎态度,认为短期内新能源汽车销售受补贴政策影响较大,明年一季度需求或减弱,价格战或持续,投资者需谨慎,警惕市场过度乐观情绪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汽车市场2024年销量创近年新高,达270万辆以上,但约20%需求源于政策刺激,明年初或现真空期 [1]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50%,一线及非一线城市差异不大,显示全面转型趋势,但豪华车价格面临下行压力,明年春节后价格战可能提前 [1] - 中国自主品牌表现出色,市场份额持续扩大,蚕食合资及外资品牌份额,但需警惕科技公司等新进入者的竞争 [1] - 合资车企销量持续下滑,产能利用率下降,结构性变化不可逆转,需重新定位,聚焦个性化及高端市场 [1] - 中国汽车产业链在电动化、电池及智能化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拥有大量人才储备,但自主品牌市值与产销量占比不符,存在投资机会 [1] - 欧洲车企面临中国品牌竞争加剧、碳排放合规压力及地缘政治风险,2025年增长乏力,价格压力加大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情况 - 中国汽车市场在以旧换新及报废补贴政策的刺激下,销量创下近年来新高,截止到2024年10月,单月销量已达到270多万辆,同时经销商库存降至历史低位,仅为1.1个月 [2]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50%,并且在一线和非一线城市之间差异不大,显示出全面转型的趋势 [2] - 豪华车价格依然面临下滑压力,预计明年春节后价格战可能提前打响 [2] 对于全球车企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展望 - 长期来看,中国自主品牌将迎来更多机会,而西方车企和合资车企则面临挑战 [3] - 过去十几年间,每年平均有200亿美元利润来自中国市场,但这一数字正在快速下降,预计到2024年上半年,将有超过40%的利润蒸发 [3] - 这些车企需要削减约1,000万辆库存,目前仅少数豪华品牌仍能盈利,大多数西方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已经处于亏损状态 [3] 中国自主品牌在当前竞争环境中的表现 - 中国自主品牌尤其是龙头企业,在当前竞争环境中表现出色,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4] - 自主品牌正逐步蚕食合资和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国外品牌仅占三分之一左右 [4] - 尽管存在新进入者如科技公司带来的竞争,但总体来看,本土企业机会大于挑战 [4] 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 - 合资车企自2017年以来销量见顶后进入持续下滑阶段,不同国家的合资车企见顶时间有所不同 [5] - 从产能利用率看,中高端合资品牌从2020年的73%下降至2023年的56%,而豪华品牌仍保持在80%以上 [5] - 自主品牌的产能利用率从65%上升至84%,这种结构性变化不可逆转,未来外资和合资品牌需重新定位,更加聚焦个性化及高端需求 [5] 如何看待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50%,并且这一趋势不仅限于一线城市,而是普遍存在于各级城市,表明社会已经实现了全面新能源转型 [6] - 由于补贴政策对需求有一定透支效应,加之价格战可能提前打响,因此短期内价格环境不容乐观 [6] - 长期来看,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者接受度提高,新能源汽车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6] 中国汽车市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 - 中国汽车市场的角色已经从过去的最大市场和低成本高效率的工厂,逐渐转变为全球车企的重要研发中心和试验场 [7] - 中国目前在电动化产业链、电池产业链以及智能化转型方面处于全球顶端,占据全球60%的电动车产量、70%的电池产量和80%以上的电池材料 [7] - 中国拥有大量的软件工程师,特别是在智能化和软件开发领域,其人才储备远超德国、日本等国家 [7] 自主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中的表现 - 随着合资车企逐渐败退,自主品牌逐步抢占了更多市场份额及利润池 [8] - 自主品牌崛起导致市场更加分散,但从2021年开始,自主品牌进一步崛起,伴随着整个汽车市场的整合与集中 [8] -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大型自主车企成为规模最大的企业,使得市场集中度自2021年至2022年见底后缓慢回升 [8] 中国自主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值情况 - 中国本土自主品牌车型占据全球20%的汽车产销量,以及60%的电动车产销量,但其市值仅占全球车企总体市值的10% [9] - 即使剔除特斯拉或其他新势力,这一比例也仅约16%,考虑到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是行业发展的方向,并且中国车企在
瑞银-中国自主品牌的竞争力提升将如何重塑全球汽车市场
2024-12-04 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