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投资评级 - 智能座舱HUD行业暂无评级报告 [2] 核心观点 - HUD技术通过光学反射将行车信息投影至驾驶员视线前方,提升行驶安全性 [3] - 市场集中度高,中国企业正逐步突破海外垄断 [2] - AR-HUD成为新增长点,整合智能驾驶功能,受市场青睐 [2] - 智能座舱HUD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技术突破与消费者高期待推动发展 [2] - 未来HUD技术将更普及,AR-HUD多模交互将引领汽车人机交互新趋势 [2] 行业定义 - HUD(Heads Up Display)即抬头显示系统,利用光学反射原理将关键行车信息投影至驾驶员视线前方 [3] - 起源于军事航空领域,最初为战斗机飞行员设计 [3] 行业分类 - 根据产品技术和显示形式不同,HUD可分为C-HUD、W-HUD、AR-HUD三大类型 [5][6][7] 行业特征 - 市场集中度高,2021年中国HUD供应商中,日本电装市占率达39.4%,CR5达92% [13] - 软硬件技术壁垒高,核心在于PGU(图像生成单元)和软件配套系统 [14] - AR-HUD成为未来新的增长点,整合智能驾驶舱和智能驾驶功能 [15]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88-2002):HUD技术首次亮相汽车产业,技术单一且面临多重挑战 [16][17] - 启动期(2003-2019):HUD技术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功能转型 [16][18] - 高速发展期(2020-):AR-HUD新时代,与ADAS功能融合,实现智能化发展 [16][19][20] 产业链分析 - 上游:硬件与软件服务商,核心为PGU,占据HUD产业链总成本的50% [22][23][25] - 中游:HUD解决方案供应商,外资主导传统HUD市场,国产新势力已取得突破 [22][28][29] - 下游:大型整车厂,HUD技术逐渐成为汽车行业标配 [22][30][33] 行业规模 - 2018-2023年,智能座舱HUD行业市场规模由9.07亿人民币增长至51.02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41.25% [35] - 预计2024-2028年,市场规模由81.32亿人民币增长至217.06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27.82% [35] - 2024年一季度HUD渗透率达12.9%,较去年同期8.9%有明显增长 [37] 竞争格局 - 第一梯队:国际Tier1企业,如日本电机、德国大陆、日本电装、德国博世等 [56] - 第二梯队:中国Tier1供应商,如华阳集团、未来黑科技、泽景电子、怡利电子等 [56] - 第三梯队:本土初创公司,如京龙睿信、智云谷、重庆利龙等 [56] 企业分析 - 未来黑科技:专注于AR-HUD系统研发,全球HUD技术专利申请量名列前茅 [63][65][66] - 泽景电子:客户包括蔚来、理想、比亚迪等头部汽车制造商,产品覆盖W-HUD、AR-HUD等 [68][72][73] - 华阳集团:HUD产品LCOS方案实现量产,与长城、长安、奇瑞等重要客户合作 [74][76][78]
未来驾驶体验:智能座舱HUD技术革新与汽车行业转型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2024-12-09 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