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赛迪·2024-12-18 10:5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及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1][2][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在"双碳"战略推动下,正迎来高质量发展机遇,装机规模快速增长,技术路线多元化,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1][4][8][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 发展背景 - "双碳"战略激活新能源发展动力,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推动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从2019年的23.3%提升至2023年的26.4%,煤炭消费比重从57.7%降至55.3% [13][14][15][16][17][18] - 储能是新型能源系统的关键支撑,能够平衡电力供需,保障电网稳定运行,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间歇性问题 [20][21][22][23] - 传统储能技术如抽水蓄能受地理条件限制,新型储能技术如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具有灵活性强、响应迅速的优势,能够快速应对电力系统需求变化 [24][25][26] - 政策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到2030年全面市场化发展 [28][29][30][31][32] 产业概况 - 装机规模爆发式增长,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31.4吉瓦/66.9吉瓦时,2024年上半年增至44.4吉瓦/99.1吉瓦时,同比增长超过40% [35][36][37][38][39] - 区域分布上,2023年新型储能产业主要集中在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的江苏和浙江、中南地区的广东、华北地区的北京和河北是主要集聚地 [40][41][42][43][44][45][46] - 技术路线方面,2023年新型储能技术分为四大梯队,第一梯队为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镍氢电池等,第二梯队为钠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飞轮储能等,第三梯队为锌溴液流电池、双离子电池等,第四梯队为锂-空气电池、镁离子电池等 [48][49][50][51][52] - 应用场景以独立储能和新能源配储为主,2024年6月独立储能装机占比45.3%,新能源配建储能占比42.8%,其他应用场景占比11.9% [56][57][58][59][60][61] 综合研判 - 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装机规模稳步增长,预计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65][66] - 技术优势日益凸显,区域分工格局优化,新型储能在电力储能中的占比将在2024年底超过抽水蓄能,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迁移,形成全国梯度化专业分工格局 [66][67][68] - 科技创新引领,技术路线与应用场景多元化,电化学储能技术如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不断突破,混合储能技术受到关注,虚拟电厂、工业绿色微电网等创新应用场景前景广阔 [69][70] - 内外需双轮驱动,产业升级加快,中国市场对新型储能需求巨大,国际市场成为中国储能企业的重要增长点,推动产业向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发展 [69][70] - 技术实力发展提速,长时储能需求突出,中国在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领域全球领先,长时储能需求存在较大缺口,预计将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72][73] - 工商业储能蓄势待发,安全性受到重视,随着峰谷价差扩大,工商业储能经济性显现,储能安全技术如高安全锂离子电池材料、高效消防装置等将受到更多关注 [73][74] 典型案例 - 深圳储能产业产值持续增长,2023年电化学储能产业产值增长16.1%,突破3000亿元,产业链完备,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推动产业发展 [85][86][87][88][89] - 上海依托人才、技术、资本等综合优势,布局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技术路线,推动储能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 [92][93][94][95][96] - 苏州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2023年产值突破3500亿元,储能制造与应用协同发展,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协同效应 [98][99][100][101][102] - 宁德锂电新能源产业为支柱产业,2023年产值2948亿元,储能电池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产业链完善,科技创新支撑有力 [105][106][107][108][109] - 长沙储能材料产业迈入千亿级行列,依托中南大学学术创新和人才优势,形成闭合的储能电池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111][112][113][114][115] 赛迪建议 - 明确发展方向,完善产业布局与政策支持,结合城市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聚焦适合的技术路线,完善激励政策和市场机制 [119][120] - 加强研发攻关,梯度培育招引优质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培育本土专精特新企业,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完善产业服务保障体系 [119][120] - 突出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商业模式与应用场景,重点关注长时储能,探索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不同应用场景,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和虚拟电厂建设 [123][124] - 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多措并举护航出海,推动企业绿色化数字化协同转型,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深化细化服务保障政策措施 [125][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