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核心观点 - 中国碳市场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其建设和完善对全球气候治理意义重大,虽面临问题挑战,但通过优化管理办法、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重要力量,助力可持续发展 [7][13] 第一章 中国参与气候治理的发展历程 应对国际气候承诺 - 1992年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通过《京都议定书》,中国是最早缔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家之一,1998年签署《京都议定书》,2002年核准、2005年生效,此阶段中国不承担量化减排义务,但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建设 [17][18][19] 实现国内减排目标 - 2007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中国宣布量化减排目标,2004 - 2012年中国依托清洁发展机制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后因《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终止等因素,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市场衰退,转而构建国内减排市场 [21][22][23] 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 2015年全球达成《巴黎协定》,中国积极推进谈判并引领方向,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8.4%,提出双碳目标,碳市场交易是落实双碳目标、实现经济绿色转型重要途径,中国自2013年积极推动碳市场建设和完善 [26][27][28] 第二章 中国碳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试点碳市场 - 2011 - 2016年多地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各试点在覆盖范围、配额分配等规则上创新尝试,全国碳市场启动后部分试点修正管理办法,多数试点仅覆盖二氧化碳,各试点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参与门槛、配额分配和抵扣机制 [33][36][39] - 试点市场配额日成交均价和成交量差异大、波动不一,与履约期紧密关联,试点地区碳排放显著减少,但不同地区减排推动力度不一 [43] - 金融机构围绕碳配额开展碳金融产品服务与探索,产品分为融资、交易和支持工具三大类,全国碳市场启动改善了碳金融发展环境,区域碳市场碳金融实践为全国碳金融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44][46][48] 全国碳市场 - 2017年全国碳市场建设方案发布,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分三阶段推进,因主管部门变更和火电行业盈利问题进度滞后,2021年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2024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施行,全国碳市场即将扩容 [53][54][57] - 全国碳市场交易规则基于市场机制,强调公平等原则,配额总量由省级核定加总,目前免费分配,履约实行“二级管理”,注重与其他减排政策协调推进,推动碳减排技术应用发展 [59][60][63] - 全国碳市场分为三个履约周期,碳价受供求和政策预期影响,第一、二履约周期临近结束时市场活跃,2024年碳价走势强劲,非履约期也高位运行,CCER重启与配额价格有关联,碳市场推动了温室气体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 [64][65][69]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市场 - 2012 - 2017年CCER交易机制建设启动,后因市场问题暂缓受理备案申请,2017 - 2023年已备案CCER可交易,2024年CCER重启,交易规则围绕CCER展开,新签发项目审批注册有严格要求,生态环境部发布多种项目方法学 [73][74][76] - CCER价格透明度低,获取实际成交价格难,各市场CCER价格自2022年显著上升,2024年重启后全国CCER价格跃上新台阶,不同区域市场价格变化不一,用于抵销碳配额的CCER价格与碳市场碳配额价格有关联 [82] 第三章 各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发展现状 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概况 - 目前全球有36个运行、8个计划实施和12个考虑建设的碳市场,不同碳市场设计细节不同,报告选取欧盟、韩国和新西兰碳市场分析 [84]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2005年启动,覆盖多个国家和行业,遵循总量控制与交易原则,分阶段优化交易机制,第一阶段初步建立碳价格和基础设施,但总量上限设置不合理致碳价跌至零,第二阶段覆盖范围扩大、总量上限降低,但经济危机等因素致碳价走低 [91][92][94] 其他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 韩国碳市场2015年建立,是东亚第一个全国性碳市场,探索做市商制度,面临配额过剩挑战 [33] - 新西兰碳市场2008年建立,是大洋洲第一个全国性碳市场,覆盖范围广泛,将林业纳入,面临农业减排转型挑战 [38] 第四章 中国碳市场的问题与挑战 - 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有限,需扩展纳入行业和气体种类 [45] - 配额分配机制需完善,目前基于历史排放数据免费分配,调整机制不够动态,影响市场运行效率 [11] - 碳金融创新不足,金融机构参与受限,缺乏多样化产品和完善服务支持体系,限制市场流动性和价格发现功能 [11] - 市场监管不足,监管方法和力度需提升,信息披露不充分,公众参与程度低,影响市场透明度和公信力 [11] - 减排政策衔接不完善,不同政策间目标、执行标准和监管机制需更有效协同 [12] - 自愿减排市场国际衔接不足,中国自愿减排产品国际认可度不高,限制与国际市场接轨合作和在全球碳定价及减排方面的话语权 [12] 第五章 对中国碳市场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 逐步优化碳交易管理办法,优化配额总量确定方式、引入配额拍卖机制,优化与其他减排政策衔接机制 [13] -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制定规范统一的监测、报告、核查制度和规则 [13] - 提高市场化程度,逐步覆盖更多行业和温室气体类型,增加参与主体类型,丰富金融手段 [13] - 加强国际碳市场间的合作,提高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影响力 [13]
2024中国碳市场体系研究报告
2025-01-08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