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和CCER机制重启为林业碳汇发展带来机遇,但部分地区和企业开发热度高于市场需求,存在不规范开发情况。中国林业碳汇发展经历多个阶段,积累了经验也面临挑战。CCER重启后,供给端存在科学有序开发与开发过热并存的情况,需求端机遇与挑战同在,高质量林业碳汇交易面临认知偏差、合格土地供给有限等挑战。为推动林业碳汇交易高质量发展,需政府、开发方、需求方和第三方机构共同努力[8][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高质量林业碳汇与应对气候变化 - 碳交易可降低碳排放成本、促进减排,林业碳汇是常见碳减排量,高质量高诚信碳交易可辅助实现碳中和并兼顾生态保护目标 [19] - 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直接减排为首要任务,林业碳汇项目质量问题受关注,国际林业碳汇信用危机为中国提供借鉴 [20][24] - 高质量林业碳汇需满足减排量量化、环境和社会效益、高诚信等条件,具备健全治理制度和透明性 [25] - 中国是最早开展国际林业碳汇交易的国家之一,林业碳汇发展历程是探索构建高质量交易的过程,早期存在认知不清等问题,2023年CCER重启后采取慎重策略 [29] 中国林业碳汇政策与市场回顾(2005 - 2021) - 这一阶段是中国林业碳汇发展早期,经历了CDM市场急升速降及停滞、国际自愿碳交易形成规模、CCER试点与暂停、地方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暴露出的问题为后续发展提供教训 [37] - CDM机制下,中国是最早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国家之一,但随着CDM第一个承诺期结束和碳交易价格下滑,项目陷入停滞 [38] - 国际自愿碳交易中,林业碳汇受企业青睐,中国部分项目在VCS和GS注册成功 [39] - CCER第一阶段,林业碳汇市场遇冷,国家发改委2017年暂停CCER项目备案,林业碳汇签发量少且仅1个项目在地方碳试点公开交易 [42][43] - 地方试点中,广东、福建、北京等地林业碳汇交易形成一定规模,重庆批准相关方法学并有小规模交易 [47] - 存在对林业碳汇交易认识不清及开发过热、政策体系和监管机制不健全、林地权属不清、项目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49][52][53][54] CCER重启后林业碳汇供给、需求及挑战分析 - 供给端:国家林草局强调科学有序推进林业碳汇开发,相关政策法规逐渐完善,但地方开发热情高涨,企业出现“跑马圈地”现象 [60][64][74] - 需求端:履约需求方面,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对CCER有潜在需求,但林业碳汇CCER签发比率低,地方碳试点方法学开发自主权大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企业和公共活动碳中和需求增长但面临争议,国际国内对“漂绿”行为监管趋严;司法碳汇实践存在适用依据和范围不一等问题;绿色金融投资基于林业碳汇的产品创新大量出现,但面临风险 [76][86][91][95][98] - 挑战:存在认知偏差、合格土地供给有限、忽视开发成本、林地权属不清、数据质量低、能力不足等问题 [100][101][102][103] 减碳绿途 - 中国高质量林业碳汇交易的建议 - 政府主管部门:科学评估,引导合理定位;坚持慎重策略,预防不规范开发;加强规范与监管,严把信用质量关;避免过度依赖林业碳汇,鼓励生态产品创新;建立协调机制,提供数据支持;支持社区利益分配协调;健全治理机制和透明性 [11] - 林业碳汇开发方:理性评估项目可行性和经济性,避免盲目开发;严格执行方法学和开发流程,保证项目真实性和准确性 [16] - 林业碳汇需求方:控排履约企业优先自身减排,谨慎购买;非控排企业优先购买高质量项目,披露抵销信息 [16] - 林业碳汇第三方机构:审定核查机构严格审核文件,公开项目信息,建立信用体系;加强审定核查人员专业能力建设 [15][16]
减碳绿途:通向中国高质量林业碳汇交易之路
绿色和平组织·2025-01-09 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