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面临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挑战,城市活力恢复成为关键议题 [1][2] - 报告通过构建“迁移偏好矩阵”和“活力恢复指数”等工具,系统分析城市的基本活力和功能活力 [2] - 城市活力的核心在于吸引和留住人口,尤其是青年群体,通过精细化政策和就业优先策略提升城市韧性 [2][9] 背景目标 - 2022年末,中国总人口14.11亿,较上年减少85万,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 [6] - 城镇化进程加速,2020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达3.7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 [7] - 后疫情时代,城市活力受到疫情影响,2020-2022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为4.47%,较疫情前下降1.94个百分点 [10] 研究方法 - 报告采用“活力指标体系”,选取常住人口吸引力、外来商务人口吸引力和外来休闲人口吸引力作为核心指标 [18] - 通过“迁移偏好矩阵”分析不同年龄段人口的迁移偏好,识别影响城市活力的关键因子 [23][24] - 利用美团消费数据构建“活力恢复指数”,评估城市消费活力的恢复情况 [28][29] 主要结论 - 华东、华中地区城市综合活力整体增强,武汉蝉联第一,上海和杭州排名上升 [42] - 华南、西南地区城市综合活力减弱,成都、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排名下滑 [42] - 青年人口净流入多的城市基本活力较高,青年是城市活力的关键群体 [65][71] 城市活力评估 - 综合活力排名前10的城市包括武汉、上海、北京、杭州等超大城市 [44] - 基本活力排名前10的城市中,武汉、成都、杭州等超大城市表现突出 [47] - 功能活力排名前10的城市中,上海、北京、重庆等超大城市位居前列 [53] 基本活力观察 - 华东、西南地区城市基本活力上升,杭州、济南、福州等城市表现突出 [47] - 华南地区城市基本活力下降,广州、深圳等城市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 [47] - 青年人口的净迁入量与城市基本活力呈正相关,青年是城市活力的主要驱动力 [74] 功能活力观察 - 华东、东北地区城市功能活力上升,南京、福州、厦门等城市表现较好 [51] - 西南、华北地区城市功能活力下降,成都、昆明、贵阳等城市排名下滑 [51] - 商务活力恢复较快,休闲活力恢复较慢,功能复合是保持城市活力的关键 [76][79] 活力恢复指数 - 2023年城市活跃商户数较2019年增长34%,异地消费者人数、订单数和订单收入分别增长78%、33%和52% [140] - 青年人群仍是城市消费的主要群体,但中年人群的消费比重显著增加 [142] - 中心城周边地区的活力增强,活跃商户和订单占比显著提升 [144]
2023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5-01-14 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