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过敏性疾病发病率上升推动医疗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治疗药物是核心,本土企业在化学药领域有完善研产体系,但生物抗体和免疫治疗是复杂重症的关键治疗手段和未来发展方向,生物技术创新有望推动行业增长 [9] - 治疗用药研发创新是未来市场拓展核心驱动力,化学制剂抗组胺药向更少副作用发展,生物制剂向抗IgE抗体优化和其他靶向策略临床探索迈进 [7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过敏性疾病的行业概述 - 定义及过敏原:过敏性疾病是机体对过敏原异常免疫反应造成的疾病,常见过敏原分吸入、食入、接触、注入四类,检测方法有体内(如皮肤试验)和体外(如血清总IgE和sIgE检测)两种 [20][21] - 发病机制:主要是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包括致敏期和发敏期,致敏期过敏原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发敏期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引发过敏反应 [26][27] - 治疗方法:化学药常用抗组胺药,经济性和可负担性高;生物抗体治疗以抗IgE抗体为主,如奥马珠单抗,但初始治疗成本高、疗程长限制其应用 [11] - IgE及抗体:IgE是免疫球蛋白中含量最少的一类,在过敏性疾病中起核心作用,是开发新治疗方法的重要靶点;全球主要IgE抗体分三代,第一代奥马珠单抗中和游离IgE,第二代奎利珠单抗抑制B细胞产生IgE抗体,第三代利格珠单抗抑制IgE与FcεRI结合 [30][31] - 常见疾病:过敏性鼻炎症状有打喷嚏、鼻痒等,复发集中在4 - 8月,常见过敏原为尘螨、棉絮等;过敏性哮喘由过敏原引起,生物制剂以抗IgE单抗为主,奥马珠单抗使用最多;特应性皮炎以反复湿疹样皮疹及瘙痒为特征,生物制剂仅度普利尤单抗在中国获批上市 [37][44][52] - 发展历程:分萌芽期(1950 - 1999年)、启动期(2000 - 2016年)、快速发展期(2017年至今),各阶段有标志性事件,如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创立、奥马珠单抗和度普利尤单抗上市等 [58][59] - 相关政策:医保目录基本满足患者用药需求,政策关注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如特应性皮炎常用药纳入医保,强调儿童用药合理使用和不良反应监测等 [60] 中国过敏性疾病行业的市场规模 - 规模分析:2019 - 2023年市场规模由383.8亿元增至452.3亿元,CAGR为4.2%,预计2028年增至778.7亿元,增长归因于发病率上升、医疗水平提升和用药研发创新,药物创新是核心驱动因素 [66] - 发展趋势:抗组胺药向更少副作用发展,第一代副作用多应用少,第二代部分有心脏毒性,第三代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生物治疗向抗IgE抗体优化和其他靶向策略临床探索迈进 [72] 中国过敏性疾病的核心产业链 - 产业链图谱:上游供应药物原辅料,中游为药物研产销商,下游为医药流通终端,常见化学药有抗组胺药,生物药有奥马珠单抗等 [77][81][82] - 上游分析:原料药市场关注氯雷他定与地氯雷他定,部分生物药技术本土水平突出,如基因敲除与敲入技术、基因组学研究平台 [86] - 中游分析:一代抗组胺药氯苯那敏等仍是主流,市场普及度高;已获批上市的生物制药中奥马珠单抗治疗疾病广泛,市场接受度高 [93] - 下游分析:公立医院是主要销售渠道,抗组胺药价格低、医保覆盖率高,经济性和可负担性高,应用广泛;抗体药物疗效强但初始成本高、疗程长,限制其应用 [98] 中国过敏性疾病的竞争格局 - 竞争格局分析:行业层级分化显著,第一梯队以白云山和海王生物为代表,创收和产品线优势明显;第二梯队以哈药集团和华润三九为代表,能满足部分需求;第三梯队以葫芦娃和昆药集团为代表,竞争力弱 [106][107] - 格局变化趋势:企业未来可能向其他化学药创新研发或抗体药物开发转移,免疫治疗业务拓展也可能改变竞争格局 [110] 中国过敏性疾病的代表企业分析 未提及相关具体分析内容
2024年中国过敏性疾病行业概览
头豹研究院·2025-02-10 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