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供需两侧发力,化解重点产业结构矛盾解读:积极信号:扩内需、反内卷
国信证券·2025-02-12 08:13

报告核心观点 - 供需两侧发力化解重点产业结构矛盾政策利好,扩内需、反内卷重塑产业格局,有望提振利润和迎来市场拐点,市场后续或从科技成长转为供需格局优化、业绩和价格明确改善的中游制造和下游消费领域 [31] 事项 - 2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提振消费、审议通过《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研究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政策措施、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 [3] - 会议指出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要从供需两侧发力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提质升级,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增加高端产能供给 [3] 经济之思 行业与经济周期匹配 - 银行代表的红利具有逆周期属性,人工智能代表的科技具有脱敏周期属性 [4] - 早周期+抗周期行业组合为科技高成长独立逻辑和价格脱敏,大盘红利对价格指标脱敏甚至对抗价格低迷;晚周期+强周期行业组合对宏观量、价指标敏感,传统顺周期板块集中于此;量/价中周期组合的中下制造和消费在经济拐点半年内反应完毕,与经济周期一定程度脱钩 [4] 市场风格轮动 - 过去数年市场风格在低估值、高股息与科技成长主线中来回轮动,本质是关注对国内经济周期的“脱敏”方向 [4] 供需周期分析 - 2020年以来流动性释放但市场难有起色,需求端周期走弱,供给端资本开支周期触底反弹,造成供需格局错配 [7][8] - 按照上一轮经验,流动性投放是先行政策,产能利用率改善才是提振利润、摆脱价格低迷的“治本”之策 [8] 供给侧优化影响 - 2015年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产能去化后供给结构改善促进新一轮产能扩张,企业利润得以提振 [12] - 当下产能扩张导致竞争内卷、价格和消费低迷,新一轮供给结构优化或成供需格局改善的长期因素 [12] - 以制造业为例,产能收扩和杠杆涨落过去五年形成完整周期循环,短周期可挖掘供需双向走强且需求强度更足的板块 [12] 本轮价格低迷诱因 - 本轮国内价格低迷诱因在于产能持续扩张而非需求不足,产能结构优化、技术进步等供给侧变化是破局手段 [15] 全球周期对比 - 国内在长周期和短周期领先,中周期和发达市场相比有提升空间 [16] 产能之辨 补贴情况分析 - 国内财政对工业部门补贴水平未如海外渲染般夸张,从工业补贴在GDP中占比口径看我国占比1.73%,是美国4.4倍;从工业产值占比视角看我国工业补贴占比4.5%,是美国1.4倍,以工业产值中财政补贴占比衡量补贴力度更合理 [18] 产业集中度变化 - A股主要行业集中度经历从龙头集中到高度竞争化和市场化,再到个别板块过度竞争乃至内卷化的模式变迁,中游消费和下游制造板块内卷化特征突出 [20] 行业竞争分类 - 高度竞争突出的行业有钢铁、建材等;高度竞争程度相对较弱的有石油石化、环保等;产能扩张、业绩尚未兑现的主线成长板块有计算机、电子等 [20] 产业之论 上一轮产业周期投资选择 - 上一轮产业周期投资优选空间上的上游和下游产业,时间上从零到一的初始成长阶段和出清寡占后的二次成长阶段,规避高度竞争和内卷阶段 [20] 产业链上下游情况 - 复盘显示上游构造了护城河,中游“卷王出海”是无奈解,下游产成品出海是最优解但盈利和股价无明确优势,前两轮产业周期中中游行业不具备投资价值 [24] 资本周期与行业格局 - 长期“内卷型”行业多分布在消费和制造板块,上两轮龙头集中化的地产链和大消费板块局面偏被动,行业整体β受压抑 [24] 中游板块现状与前景 - 中游板块因“类疤痕效应”资本开支谨慎,有望成为供需格局和盈利环境最先市场化改善的板块 [26] - 中游资本开支谨慎可能长期限制产业链供给能力,未来新能源产业链资本开支国外比重增加,行业优化供给确定性更强,中游崛起或规避内卷式亏损并获弹性利润 [28] - 中游制造板块在新质生产力呵护下有望困境反转,中长期随着供需格局改善,有望挖掘亮点板块和标的 [30] 当产业周期遇到经济周期 行情演绎脉络 - 市场目前处于特色投资周期第一阶段,后续有望步入第二阶段,风格切换有待产能利用率、价格信号等验证 [31] 投资思路 - 选择产成品/终端品价格回暖,中间价差维持不变或增厚的行业,如中游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等,下游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 [33] - 在个股维度筛选“反内卷”型公司,这类公司能独立于行业逻辑逆势突围,获得业绩和股价双增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