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数据到行动: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16.3.3加强民事司法(英)2025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25-02-17 18: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围绕SDG 16.3.3指标展开,强调其作为“以人为本”的民事司法可及性衡量指标的重要性,旨在填补目标16.3在民事司法方面的信息空白,助力各国实现“确保所有人平等获得司法服务”的目标 [6][7] - 该指标能提供人们面临的法律问题类型、正式和非正式纠纷解决机制的整体可及性以及服务寻求者面临的障碍等信息,其数据可用于改进民事司法服务的设计和提供,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体系建设 [7][1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民事司法可及性在2030年议程中的地位 - 可持续发展目标16的目标16.3要求各国“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促进法治,并确保所有人平等获得司法服务”,SDG 16.3.3旨在衡量过去两年经历纠纷并使用正式或非正式纠纷解决机制的人口比例 [3][6] - 民事司法问题涵盖土地纠纷、家庭事务、公共服务歧视、污染和环境退化等,估计有14亿人有未满足的民事司法需求,但对这些法律问题的普遍性、性质以及人们使用法律机制解决问题的程度了解不足 [6] SDG 16.3.3指标的概念与意义 - 该指标基于“以人为本的司法”概念,要求司法部门从人民视角出发,设计、提供、实施和评估司法政策、服务和法律程序,考虑特定社区(如弱势群体)的观点和需求 [12] - 它鼓励探索司法可及性的各个方面,如适当服务和纠纷解决机制的可用性、位置、适宜性、有效性、法律能力、公众意识和通俗易懂信息的可用性等 [14] 数据收集方法与挑战 - 行政数据虽有优势,但无法全面反映司法情况,不能涵盖未接触正式司法机构的人群,且存在覆盖不完整、人口特征捕捉不佳和数据共享机制有限等问题 [17] - SDG 16.3.3指标的方法基于三十年的法律需求调查经验,相关调查可通过SDG 16调查倡议等工具进行,该倡议提供灵活的调查模块,可整合到国家数据收集工作中 [18][20] - 大多数国家尚未常规开展此类调查,国家对SDG 16.3.3的报告为加强和制度化民事司法调查数据收集提供了机会 [19] 指标量化与应用案例 - SDG 16.3.3可量化“未满足的法律需求”,即“司法差距”,有助于区分自愿不使用司法系统和想使用但无法使用的人群,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缓解措施提供依据 [25] - 肯尼亚、阿根廷和萨尔瓦多等国已通过不同方式收集数据以报告该指标,如肯尼亚将相关问题纳入综合家庭预算调查,萨尔瓦多通过混合方法研究发现纠纷解决机制使用不平等,部分人仍面临未解决冲突等问题 [29][32] 利用SDG 16.3.3数据改进民事司法 - 该指标数据可作为起点,激励各国扩大调查范围,了解民众法律需求和司法体验,为政府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持基于证据的决策,提高资源分配效率 [33][34] - 具体措施包括收集司法用户反馈、促进系统的法律需求和司法可及性调查数据收集、使用细分数据识别弱势群体需求、建立综合司法数据生态系统和数据伙伴关系等 [36][37][43] 政策见解与建议 - 加强司法数据生态系统建设,整合不同数据源,建立连贯的数据收集治理框架,确保数据质量控制和伦理规范 [48] - 利用数字化技术,在符合人权标准、严格数据保护和负责任数据治理的前提下,提高弱势群体获得司法服务的公平性 [48] - 定期测量和监测SDG 16.3.3,加强信息宣传活动,提高对该指标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司法部门收集司法可及性信息的能力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