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企业估值现状 - 截至2月14日,国内上市公司总数与美国持平,狭义科技类公司数量占比22%,较2024年5月提升1%,略高于美国的17%;泛科技公司总数占比38%,略低于美国的42%;泛科技和狭义科技公司总市值占比分别为34%、22%,较2024年5月有所提升,但远低于美国的49%、38%[11] - 截至2月14日,美国全部类别的市值TOP50公司的PB、PS中位数和其近10年分位数高于中国,中国泛科技类和狭义科技类TOP50公司的PE略高于美股,狭义科技相对泛科技类的PE差距更大,头部科技板块PE绝对估值水平较2024年5月有所提升[11] 中国科技企业估值横向对比 - 截至2月14日,军工、计算机、传媒的大部分细分科技行业PE高于同期其他国家,医药半数细分行业和通信细分行业PE低于其他国家;美国大部分科技类行业PB较高,中国仅多元电信服务、媒体两个细分行业PB高于其他所有国家,部分行业PB低于日本股市[12][14] - 截至2月14日,国内科技行业估值整体水平高于日本和德国,与英国略持平,低于美国;ROE整体水平美国和日本最强,日本PB不及美国,存在低估情况,德国整体PB - ROE匹配程度较弱[16] “科特估”成效与发展 - 2024年以来监管政策和配套体系落地,资本市场“1 + N”体系完善,引领市场风格向成长轮换;2025年初DeepSeek引发AI板块关注,其应用场景拓宽,科技下游行业取得突破,“科特估”体系在政策技术共振下成效明显[1][25] - 2024年6 - 7月科创指数相对上证指数超额收益提升,“924”行情中科创指数涨幅跑赢大盘,2025年春节后科技板块引领行业,“科特估”得到市场验证;与2024年初相比,科技板块上市公司数量、市值和行业估值水平明显提升,“硬科技”板块更明显[4][27] “科特估”未来方向 - 未来资本市场将坚守“两个重塑”,一是重塑投资理念,引导科技板块投资风格由“主题投资”转向“价值投资”;二是重塑估值体系,为高科技企业赋予更多价值,如25年开年对云计算和IDC板块估值重估[2][28] 风险提示 - 年报业绩公布不及预期,美国对华政策影响市场情绪,科技产业应用发展速度不及预期[3][29]
宏观点评:“科特估”重塑体系初见成效
东吴证券·2025-02-20 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