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国两会精神学习系列之二:2025年地方债务与财政领域的走势与关注
中诚信国际·2025-03-07 11:46

报告核心观点 2025 年积极财政政策有四大看点,包括狭义赤字率上升、新增政府债务创新高;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推动融资平台转型;财政支出加大强度、加快进度、优化结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1] 狭义赤字率首次上升至 4%,新增政府债务近 12 万亿、创历史新高 狭义赤字率创历史新高、上升至 4%,向中央倾斜助力债务结构优化 - 今年赤字率拟按 4%左右安排,赤字规模 5.66 万亿元,这一调整回应国内现实压力,对稳定经济增长等非常关键 [4] - 今年新增赤字 95%为中央承担,中央赤字规模及占比均大幅增加,助力央地债务结构优化,也有利于减轻地方发展包袱,激发地方活力 [5] 广义赤字“更加给力”,新增专项债券 4.4 万亿、特别国债 1.8 万亿,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 今年广义赤字规模将达 13.86 万亿元,广义赤字率为 9.8%,为历史最高水平,预计我国政府负债率上升约 7 个百分点至 67.8% [8] - 今年拟发行 1.8 万亿元特别国债,其中 1.3 万亿元支持“两重”“两新”,或拉动 GDP 增长约 0.5 - 1 个百分点;0.5 万亿元补充国有大行核心一级资本 [9] - 今年拟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4.4 万亿元,考虑置换额度后,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余额或将增加 6.4 万亿元 [9] 加强财政货币协调联动,打好政策“组合拳” - 加强财政支出与货币适度宽松形成合力,推动需求扩张,货币政策将加强与财政政策联动,保持市场稳定 [11] - 后续可根据政府债券发行节奏调节流动性,适时降准降息,创设新工具为银行提供定向资金支持 [11][12] 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快推动融资平台转型 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动态调整名单制管理、打开投资新空间 - 优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将融资约束政策适用范围细化至地市级,合理满足地市投融资需求 [14] - 按科学分类、精准置换原则做好隐性债务置换工作,截至 2025 年 3 月 4 日置换专项债发行规模达 30887.05 亿元,后续可动态调整置换规模 [15] 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坚决遏制违规举债冲动 - 建立全口径债务监测机制,常态化推进“多债统管”,拓宽地方债务监测范围,注重多部门协调监管 [17] - 加快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健全监管监督体系,遏制违规举债冲动,加强人大监督力度 [17] 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依托国企改革推动市场化转型 - 政策引导下 2025 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将步入市场化转型快车道,可依托国企改革增强市场化竞争能力 [19] - 融资平台转型需与地方经济发展衔接,明确转型角色定位,把握好转型节奏,地方政府应规范支持并设置风险监测期 [19] 财政支出加大强度、加快支度、优化结构,把握政策发力“时度效” 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更好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 2025 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 29.7 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目标增速分别为 4.4%、23.1% [21] - 2025 年财政政策有望靠前发力,新增债发行进度快于去年,第二批置换快速推进 [22] 优化支出结构,更多“投资于人”,聚焦提振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 - 财税政策促消费作用有望发挥,可推动特别国债支持“两新”,发放补贴和消费券,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3] - 加大财政支持新型服务消费力度,加强普惠性民生建设,健全社保体系,促进良性循环 [23]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提高投资效益 - 加大对新型城镇化、新基建、未来产业、绿色低碳等领域支持,补足传统基建短板项目 [24] - 加强协调配合,发挥财政资金乘数和杠杆作用,落实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简化投资审批流程 [25]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注入高质量发展“长效药” 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提升财政资金效能 - 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改革,打破传统预算编制模式,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和资金使用效率 [27] - 目前 16 个中央部门已开展试点,18 省提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成为财税体制改革重点方向之一 [27] 进一步理顺央地关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适当加强中央事权,合理上移部分领域事权,减轻地方支出压力 [28] - 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今年安排 103415 亿元,同口径增长 8.4%,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9] 持续深化税制改革,增厚地方自主财力 - 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拓宽地方税收来源 [32] - 适当提高地方在共享税中的分享比例,强化非税收入征管,优化财政收入结构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