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核心观点 - 市场将政府工作报告中“适时降息”和“能早则早”结合解读为“尽早降息”的观点有待商榷,“适时降息”属于储备政策,需触发因素才可能实施,且降息不一定对债市利多;潘行长对货币政策取向的解读有助于纠正市场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误读;若无重大外部冲击,经济回升时债市收益率可能上行、转债继续看好,若有重大外部冲击,债市收益率仍可能上行、转债仍被看好 [2][3][4][5][6] 既定政策与储备政策的区别 - 既定政策是已公布、确认、可立刻执行的政策,如赤字率4%、特别国债1.3万亿等;储备政策是未明确执行时间、需根据后续情况确定的政策,“适时降息”属于储备政策,因上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3月“两会”通常不确定是否降息及次数,需后续会议基于实际情况确定 [3] - 既定政策执行标准是“能早则早、宁早勿晚”,年初地方债、国债、证金债发行显著快于往年,预期财政支出和信用额度使用也会提前 [3] - 储备政策需“触发因素”,如重大外部不确定性等,历史上有提及降息但全年未降息的例子;若触发因素导致降息,也不一定对债市利多,因可能同时触发财政、信用政策的储备政策,资金利率不一定下行,如2023年8月降息后债券收益率上行了3 - 4个月 [4] 潘行长对货币政策取向的解读 - 潘行长举例说明货币政策取向是对状态的表述,美联储虽多次降息但政策利率仍处高位、政策是“限制性”的,中国连续多年降准降息,货币政策状态是“支持性”、总量宽松的 [5] - 市场认为“适度宽松”意味着2025年降息幅度大于2024年,潘行长的解读有助于纠正此误读,即使2025年不降息,当前货币政策状态已落实“适度宽松” [5] 提示关注债市收益率上行,看多转债市场 - 债市方面,若无重大外部冲击,经济回升、资金利率偏紧,债券收益率可能上行;若有重大外部冲击,可能触发“宽信用”“宽财政”“降息”,资金利率可能上行,债市不一定利多,债券收益率仍可能上行 [5] - 转债方面,若无重大外部冲击,经济回升,转债继续看好;若有重大外部冲击,有充足储备政策,仍然看好转债 [6]
央行答记者问学习:“适时降息”或是储备政策
开源证券·2025-03-07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