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过敏性疾病:国民健康意识渐增,驱动行业规模提升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2025-03-07 23: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增强和生活环境变化,中国过敏性疾病发病率上升,推动医疗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本土企业在化学药领域建立研产体系,但重症病例仍依赖生物抗体和免疫治疗;生物技术创新将推动行业增长[1] 行业定义 过敏性疾病是变态反应性炎症,属免疫性疾病,常见类型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和药物过敏,常见过敏原包括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和注入性[2] 行业分类 按病种可分为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与非食物过敏[3] 行业特征 - 过敏原检测方法丰富,包括体内检测(以皮肤试验为代表)和体外检测(以血清总IgE和sIgE检测为代表)[8][9] - 治疗方案多元且趋于成熟,分为非免疫性治疗(环境控制和药物治疗)和免疫性治疗[8][10] - IgE是开发新型治疗方法的重要靶点,在过敏性疾病中发挥核心作用[8][11]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50 - 1999年):1956年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创立,1968年IgE被正式命名,1972年吸入皮质类固醇海外临床应用,鼻用皮质类固醇广泛用于鼻科炎性疾病治疗[13] - 启动期(2000 - 2016年):2000年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成立,2003年奥马珠单抗获批治疗哮喘,中国成人过敏性鼻炎自报患病率上升[14] - 高速发展期(2017 - 2024年):2017年奥马珠单抗在中国上市,2020年度普利尤单抗在中国上市,提升治疗效果和行业标准化水平[15] 产业链分析 上游 - 原料药市场关注氯雷他定与地氯雷他定,特非那定因心肌毒性原料药规模小;部分生物药技术本土水平突出,如基因敲除与敲入技术、基因组学研究平台[17][22][23] - 上游厂商包括石药创新制药、普洛药业等[21] 中游 - 氯苯那敏等一代抗组胺药是主流,二代及三代药初具规模;已获批上市的抗体药物中奥马珠单抗普及度最高[18][27][28] - 中游厂商包括华润双鹤药业、葵花药业等[26] 下游 - 公立医院是获取药物主要场所,2024年上半年占药品销售额60.5%;零售药店地位逐渐提升[29] - 抗组胺药因价格优势是治疗首选,抗体药物疗效强但初始成本高,重度患者或对抗组胺药效果不佳者适用[30][31] - 下游渠道端及终端客户包括阿里健康科技、平安健康保险等,终端有公立医院、零售药店等[29] 行业规模 - 2019 - 2023年市场规模从383.82亿元增长至452.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19%;预计2024 - 2028年从511.28亿元增长至778.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1.09%[32] - 历史规模增长驱动因素是药物创新、发病率上升、医疗水平提升和资源普及[33][34] - 未来规模扩张原因是抗组胺药创新和生物治疗进步[35] 政策梳理 - 《关于实施<体外诊断试剂分类 目录>有关事项的通告》:规范体外诊断试剂分类管理[38] -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 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3年)》:新增药品进医保,减轻患者负担[38] - 《关于进一步加强儿童临床用药管 理工作的通知》:加强儿童用药管理[39] - 《关于进一步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提 升合理用药水平的通知》:提升用药安全和合理水平[39] - 《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规范药品生产许可、管理、检查和处罚[39] 竞争格局 - 行业竞争焦点是过敏性疾病药物市场,层级分化显著,第一梯队有白云山、海王生物等,第二梯队有哈药集团、华润三九等,第三梯队有葫芦娃、昆药集团等[40] - 竞争格局形成原因是企业收入规模和产品线完善程度不同[40][41] - 竞争格局变化原因是企业研发方向转移和免疫治疗发展[42][43] 上市公司速览 展示了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的总市值、营收规模、同比增长和毛利率等信息[44][45][46] 企业分析(以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公司信息:开业,注册资本162579.0949万人民币,总部在广州,属医药制造业等[48] - 财务数据分析:展示了2015 - 2023年多项财务指标[49] - 竞争优势:广药集团旗下企业,年销售超20亿,销售收入和利润稳定增长;拥有驰名商标和广州老字号称号;产品丰富,抗生素和抗ED药产品群有优势[50]